說文解字第十五卷下
金壇段玉裁注
此十四篇。 後漢書儒林傳亦云。許愼作說文解字十四篇。傳於世。葢許不云十五卷也。愼子沖乃合十四篇及敘偁十五卷以獻。此後序錄家或云十四篇。或云十五卷。所以不同也。 五百四十部也。 林䍐字源偏旁小說增一部。序云五百四十一字。郭忠恕與夢英書云。見寄偏旁五百三十九字。張美和撰吳均增補復古編序。說文以五百四十二字爲部。容相傳部數稍有異同。要異者甚?。可存而不論也。 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 今依大徐本所載字數覈之。正文九千四百卅一。增多者七十八文。重文千二百七十九。增多者百一十六文。此由列代有沾註者。今難盡爲識別。而亦時可裁僞。去太去甚。略見注中。 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今依大徐所載說解字數凡十二萬二千六百九十九。較少萬七百四十二字。此可證說解中歴代妄刪字、奪去字至於如此之多。篆文多於本始。說解少於厥初。其增損皆由後人。今未可强說耳。大史公自序內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實兼自序言之。然則許云解說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者、實兼敘言之。 其建首也。立一爲耑。 耑、物初生之題也。引申爲凡始之偁。謂始於一部。 方㠯類聚。物㠯羣分。 類聚、謂同部也。羣分、謂異部也。 同條牽屬。 屬者、連也。 共理相貫。 貫古音冠。其字古作毌。毌者、穿也。同條共理、謂五百四十部相聯綴也。 襍而不越。 辵部曰。𨒋、踰也。引易襍而不𨒋。此作越者、彼依易文。此依俗用也。 據形系聯。 系者、縣也。聯者、連也。謂五百四十部次弟、大略以形相連次。使人記憶易檢㝷。如八篇起人部、則全篇三十六部皆由人而及之是也。雖或有以義相次者、但十之一而已。部首以形爲次。以六書始於象形也。每部中以義爲次、以六書歸於轉注也。後許爲字書者字林。冣目之先後今不傳。嗣此顧希馮玉篇。其目以義爲次。而乖謬不可通者。如兄弟二目、次於人儿父臣男民夫子我身女諸部之閒。而不知兄之本義訓茲長、不訓?。弟之本義訓韋束次弟、不訓叔季。訓?訓叔季者、其引申之義耳。如顧目次、則此二篆失其本義。又如毛部、而部次於羽角皮革之閒。而不知毛謂睂髪之屬、而謂人須。引申乃用於鳥獸。如顧目次、此二篆失其本義。誤以人體系諸物體也。 引而𦥔之。 古屈伸字多作詘信。亦作?。說文人部有伸篆。解云屈伸。近字也。謂由一形引之至五百四十形也。 㠯究萬原。 究者、竆也。謂天地鬼神、山川艸木、鳥獸䖵蟲、襍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閒人事、莫不畢舉。 畢終於亥。 畢猶竟也。終古作冬。冬者、四時盡也。引伸爲凡盡之偁。後人叚終字爲之。 知化竆冥。 知化竆冥、卽易之知化竆神也。 于時大漢。 于䛐也。 聖德熙朙。 毛傳曰。緝熙、光明也。 承天稽唐。𢾭崇殷中。 謂光武封禪也。龔奉天命。稽攷唐堯故事。巡守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用布尊崇之禮大盛。封泰山。禪梁父。升中于天。刻石紀號也。殷者、盛也。中猶成也。告成功也。 遐邇被𤀎。渥衍沛滂。 渥者、霑也。?也。衍如水潮之盛溢也。滂者、沛也。沛之義不見於本篆下。而古書多用之。葢古衹作?。水之大至如艸木之盛。後人乃叚沛水字爲之。如𥁕暖字、水突字、後人乃叚温深也。 廣業甄微。學士知方。 謂光武立五經十四博士。初建三雍。明帝卽位。親行其禮。肅宗大會諸儒於白虎觀。𦒱詳同異。又詔高才生受古文尙書、毛詩穀梁、左氏春秋。以网羅遺逸。孝和亦數幸東觀。覽閱書林。 探嘖索隱。厥誼可傳。 探、取也。嘖、初也。深也。索者、𡩡之叚借字。小徐本作𡩡。誼義古今字。自于時大漢至此、謂當此經學大明之時。而惟小學不修。莫達其說。翫其所習。蔽所希聞。故作此十四篇也。 粤在永元。困頓之秊。 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歳在庚子。爾雅曰。歳在庚曰上章。在子曰困頓。 孟陬之月。 爾雅曰。正月爲陬月。 朔日甲申。 後漢書。賈逵於和帝永元十三年卒。時年七十二。然則許之譔說文解字。先逵卒一年。用功伊始。葢恐失隊所聞也。自永元庚子、至建光辛酉。凡歴二十二年。而其子沖獻之。 曾曾小子。 曾曾猶俗云層層也。曾之言重也。古者裔孫通曰曾孫。是以詩謂成王爲曾孫。左傳曰。曾孫?聵敢昭告皇祖文王。 祖自炎神。 炎帝、神農氏也。居姜水。因以爲姓。亦曰厲山氏。厲山一作列山。其後甫、許、申、吕皆姜姓之後。 縉雲相黃。 黃帝以雲紀官。服虔曰。其夏官爲縉雲氏。賈逵左傳解詁云。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黄帝時、任縉雲之官也。按韋昭云。黄帝滅炎帝之子孫而有天下。非滅神農也。 共承高辛。 共音恭。謂共工也。國語。共工虞於湛樂。淫失其身。庶民弗助。禍亂並興。賈侍中云。共工、炎帝之後。姜姓也。顓頊氏衰。共工氏侵陵謂侯。與高辛氏爭王也。淮南原道訓云。共工與高辛氏爭爲帝。宗族殘滅。繼嗣絕祀。高注。共工以水行霸於伏羲、神農閒者。非堯時共工也。按共工當高陽、高辛嬗代之時。故淮南書或云與顓頊爭爲帝。或云與高辛氏爭爲帝。所云顓頊者、亦謂帝顓頊高陽之後裔耳。高注謂在伏犧、神農閒。非也。張湛注列子云。共工氏興霸於伏犧、神農之閒。其後苗裔恃其強。與顓頊爭爲帝。然則共工之後皆偁共工矣。國語。堯命禹治水。共之從孫四岳佐之。賈逵曰。共、共工也。許摘共字訓爲共工。實本國語。云承高辛。承者、奉也。受也。諱其爭帝之事。若言黄帝時有縉雲氏。高辛時有共工。夏禹時有大岳。周時有吕叔。此之謂世祿。 大岳佐夏。吕叔作藩。 佐者左之俗字。漢碑多作佐。葢旣用左爲大則造佐爲左矣。毛傳曰。藩、屛也。艸部同。屛者、蔽也。國語。大子晉曰。共之從孫四嶽。佐伯禹。皇天嘉之。胙禹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胙四岳國。命爲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吕。韋注。以國爲氏也。左傳言大岳。亦言四岳。外傳言四岳。亦言四伯。皆謂一人。非謂四人。毛傳云。堯之時姜氏爲四伯。掌四嶽之祀。述諸侯之職。於周則有甫、有申、有齊、有許也。按大嶽姜姓。爲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取其地名與心吕義合也。吕侯歷夏殷之季而國微。故周武王封文叔於許。以爲周藩屛。杜預世族諩云。許、姜姓。與齊同祖。堯四嶽伯夷之後也。大子晉曰。申、吕雖衰。齊、許猶在。葢東遷之初。申、吕未滅。東遷以後。齊、許偁盛矣。此云吕叔、謂文叔也。文叔者、出於吕。故謂之吕叔。 俾侯于許。 許邑部作?。云炎帝大嶽之嗣。甫侯所封。讀若許。然則字當作?。爲叔重氏姓。而此衹作許者、其字葢自詩、春秋巳皆叚許爲之。漢時地理亦作許縣。故仍而不改。不欲駭俗。此所謂本有其字、依聲託事者。依託旣久。不便更張。汎覽古書。惟史記鄭世家僅存鄦字。葢司馬所見載籍或存古字也。地理志。申在南陽宛縣。王符潛夫論云。申城在南陽宛北序山之下。宛西三十里有吕。按漢宛縣今爲河南南陽府城。漢許縣今在河南許州、州東三十里有故許昌城。?下言甫侯所封。此云吕叔所侯者、甫卽吕也。故詩言甫不言吕。國語言吕不言甫。尙書吕㓝卽甫㓝。吕叔、甫侯皆謂文叔也。今地理志作大叔。周穆王時吕侯是其冑也。 世祚遺靈。 祚古作胙。漢碑多作祚。許從之。世胙猶世祿也。周語曰。胙四岳國。命爲侯伯。許正用此胙字。靈之言令也。令、善也。古鼎彝銘以霝冬爲令終。鄭箋毛詩曰。靈、善也。 自彼徂召。 謂自許往遷汝南召陵縣也。左傳僖四年、昭十四年、定四年之召陵。漢爲縣、屬汝南。晉改屬潁川。今河南許州郾城縣縣東四十五里有故召陵城。漢時召陵有萬歳里。許氏所居也。又有郋里。見於許書。闞駰說召陵曰。召、高也。然則召同卲。卩部曰卲、高也是也。 宅此汝瀕。 瀕、厓也。宅、居也。居此汝水之厓。葢自文叔以下二十四世。當戰國初楚滅之。後有遷召陵者。爲許君之先。許詳此者、放史記之自序其先也。 竊卬景行。 詩曰。高山卬止。景行行止。八篇云。卬、望。欲有所庶及也。引詩高山卬止。此又櫽桰二句而偁之。景行、大道也。 敢涉聖門。 聖門、謂凡造六藝之五帝、三王、周公、孔子、左氏及倉頡、史籒之門庭也。 其弘如何。節彼南山。 言大道聖門之大、比於南山之高峻也。節、高峻皃。山部曰。?、高山之卪也。詩之節、葢?之叚借字。 欲罷不能。 罷猶置也。 旣竭愚才。 此六句自言用功等於顏苦孔之卓也。 惜道之味。 甘下曰。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 聞疑載疑。 穀梁傳曰。春秋信以傳信。疑以傳疑。少儀曰。毋身質言語。注云。聞疑則傳疑。水經注曰。聞疑書疑。立乎後漢。以說古文字之形音義。其不能無疑者眔矣。聞疑而載之於書。以俟後世賢人君子。所以衞道也。如不爲此。則六書之學絕矣。司馬氏不爲史記。則孔子、左氏春秋之學絕矣。皆干城大道。勇敢而爲之者也。皆不以小疵揜其大醇。 演贊其志。 演、長流也。故凡推廣之曰演。文王演周易是也。贊者、見也。易曰。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孔子贊周易是也。志者、識也。古志識同字。演贊其志、謂推演贊朙。惜道載疑。所知識者也。 次列微辭。 次猶敘也。列猶敶也。微同𣁋。𣁋者、眇也。眇者、今之妙字。凡粗者爲惡。精者爲妙。易曰。眇萬物而爲言。文賦曰。眇眔慮而爲言。辭者、說也。次列微辭、謂敘敶其𣁋眇之說解也。說文解字皆微辭也。於文言說、於字言解者、互言之。說者、說釋也。解者、判也。 知此者稀。 稀猶少也。自許而前。自許而後。知此道味者少矣。劉歆作七略。班固述藝文志。學者所奉爲高山景行者也。而六藝略中以孝經、爾雅、小爾雅、古今字爲孝經家。以史籒、八體、倉頡、凡將、急就、元尚、訓纂、別字、倉頡傳、倉頡訓纂、倉頡故爲小學家。於小學家言周官六書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叚借。是矣。而不知爾雅三卷。小爾雅一篇。古今字一卷。此與小學家之倉頡傳、楊雄倉頡訓纂、杜林倉頡訓纂、倉頡故同爲訓詁之書。皆古六書之所謂轉注叚借者。不當畫而二之。當合此爲小學類。而以孝經、五經襍議、弟子職說合於論語家爲一家。六藝九種、易爲八種。庶經與傳分別井然。不當分合舛繆一至於斯也。且曰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叚借六者。造字之本。此語實爲巨繆。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者、造字之法也。轉注叚借者、用字之法也。有史籒、八體、倉頡、凡將、急就、元尚、訓纂、別字等篇以著指事象形形聲會意之文字。乃有倉頡傳、倉頡訓纂、倉頡故等篇。又自古有爾雅三卷二十篇、小爾雅一篇、古今字一卷皆所以說轉注叚借之用者。其不當岐視明矣。一而二之。至令學者膠柱𡔷瑟。謂小學專爲字形。六書爲六㨾字形。而爾雅之學乃別一事。晦盲沈痼。莫能箴其膏盲。起其癈疾。許說之迥異於班者。終古曾莫之知。故知許所云知此者稀者信也。許以九千三百五十三文當爾雅、史籒篇、倉頡篇之字形。以每字之義當爾雅、倉頡傳、倉頡故之訓釋。以象某形、从某形、从某聲說其形。以某聲、讀若某說其音。二者補古人所未僃。其書以形爲主。經之爲五百四十部。以義緯之。又以音緯之。後儒苟取其義之相同相近者。各比其類爲一書。其條理精密勝於爾雅遠矣。後儒苟各類其同聲者。介以三百篇古音之部分如是爲一書。周秦漢之韵具在此矣。故許一書可以爲三書。○劉、班之以爾雅、小爾雅、古今字別於史籒篇、倉頡篇及釋倉頡篇者。葢謂爾雅、小爾雅所言者六經古字古義。倉頡傳、倉頡訓纂、倉頡故所言者今字今義。實有不同。不知古今非有異字。爾雅、小爾雅所列之字未嘗出史籒十五篇、倉頡、凡將等篇外也。但同此字而古今用者不同。叚借依託致䋣。故又有說古今字之書。班旣以古今字一卷附於爾雅矣。則應合諸小學家顯然也。又況爾雅、小爾雅、古今字三者皆以統攝六藝。附之小學則當。專附之孝經則不當。若五經雜議十八篇、弟子職一篇、說三篇皆非小學之言。亦非孝經之詁。孝經於六藝名經而實傳。故宜以孝經及說孝經各篇及五經雜議十八篇、弟子職一篇、說三篇合於論語家。爲學者幼少所習之傳。 儻昭所尤。 儻許書無此字。漢書。黨可儌幸。叚黨爲之。或然之䛐也。尤者、訧之叚借字。毛傳曰。訧、過也。許曰。訧、辠也。言此道旣尟知者、則稽譔此書雖以自信。容或明昭過誤之處莫爲諟正乎。 庶有𨔶者理而董之。 庶、冀也。𨔶者、通人也。理猶治也。董、督也。正也。督者、如衣之循其裻縫也。董與裻雙聲。督與裻㬪韵。非通人不能治之。非通人治之不能正其譌缺。自有說文以來。世世不廢。而不融會其全書者、僅同耳食。強爲注解者、往往眯目而道白黑。其他字林、字苑、字統今皆不傳。玉篇雖在。亦非原書。要之無此等書無妨也。無說文解字、則倉籒造字之精意。周孔傳經之大恉。薶縕不傳於終古矣。玉裁之先百三公。自河南隨宋南渡。居金壇縣。十六代至先王父。諱文。食貧力學。善誨後進不倦。著書法心得錄。生先考。諱世續。事父母至孝。卅二歲喪親。終其身每祭必泣。以赤貧好學。厲行授徒。嚴課程。善開導。謂食人之食而訓其子弟。必求無媿於心。每誦先王殳詩句。云不種硯田無樂事。不撐鐵骨莫支貧。㠯是律已。教四子。務讀經書。勿溺時藝。嘉慶六年。生玄孫義正。 恩賜七葉衍祥扁。並拜白金黄緞之 賜。八年。年九十四。終於蘇。反葬於金壇大垻頭。著有物恆堂制義。長子卽玉裁也。年十三。學使者博野尹公諱會一。錄取博士弟子。授以朱子小學。生平敬守是書。年二十六。舉於鄉。歷任貴州玉屛、四川巫山知縣。四十六。以父年巳七十一。遂引疾歸養。五十五。避横屰。奉父遷居蘇州閶門外下津橋。始年二十八時。識東原戴先生於京師。好其學。師事之。遂成六書音均表五卷。古文尚書撰異卅二卷。詩經小學卅卷。毛詩故訓傳略說卅卷。復以向來治說文解字者多不能通其條毌。攷其文理。因悉心校其譌字。爲之注。凡三十卷。謂許以形爲主。因形以說音說義。其所說義與他書絕不同者。他書多叚借。則字多非本義。許惟就字說其本義。知何者爲本義、乃知何者爲叚借。則本義乃叚借之權衡也。故說文、爾雅相爲表裏。治說文而後爾雅及傳注明。說文、爾雅及傳注明而後謂之通小學。而後可通經之大義。始爲說文解字讀五百四十卷。旣乃檃桰之成此注。發軔於乾隆丙申。落成於嘉慶丁卯。剖析旣䋣。疵纇不免。召陵或許其知已。達者仍俟諸後人。○自其建首也至末皆用韵語。耑分毌聯原、此合古音弟十三十四部也。冥朙中滂方、此合古音弟九弟十弟十一部也。傳年申神辛藩靈瀕門山、此合古音弟十二弟十三弟十四部。而靈讀爲令善字。如易傳之眞淸有時合用也。能才疑辭尤之、此古音之弟一部也。漢人用韵。自元成至桓靈大氐同此。一之下曰。道立於一。化成萬物。亥之下曰。亥而生子。復從一起。於六書每事爲二句。亦皆韵語也。 召陵萬歲里 郡國志。一里百家。里魁掌之。 公乘 漢仍秦制爵。一爵曰公士。八爵曰公乘。公乘者、言其得乘公家之車也。苟綽曰。吏民爵不得過公乘。公乘者、軍吏之爵祿冣高者也。 艸莽臣沖。 士相見禮曰。凡自偁於君上大夫則曰下臣。宅者、在邦則曰巿井之臣。在野則曰艸茅之臣。宅者、謂致仕者去官而居宅。茅古文作苗。孟子作莽。沖爵公乘而不仕。故自偁艸莽臣。 稽首再拜。 稽篇末作䭫。二徐本同。不應一篇而乘異如此。葢沖本从俗皆作稽。後人或以古字改之。參差不壹。凡許自序及沖上書用字皆同漢人。不必合於其全書。所謂古今字也。其全書說解之語。必依用本字本義。令全書形與義畫一。所謂成一家之言也。首部曰。䭫、下首也。是本字。經傳及漢人多用稽。是叚借字。凡說解內俗本誤改者。如龢、調也。故調下曰龢也。不當作唱和之和。?、窒也。故窒下曰?也。不當作邊塞之塞。但、裼也。故裼下曰但也。不當作綻裂之袒。?、帀徧也。故帀下曰?也。不當作周密之周。厶、姦?也。故姦下曰厶也。不當作禾名之私。飾、㕞也。故㕞下曰飾也。不當作許不錄之拭。居、蹲也。故蹲下曰居也。不當作俗用之踞。侸、立也。故立下曰侸也。不當作俗逗字之住。䊳、碎也。故碎下曰䊳也。不當作石磑之䃺。?、綰也。故綰下曰?也。不當作絹。悟、覺也。故覺下曰悟也。不當作寤。灸、灼也。故灼下曰灸也。不當作炙。𢝊、愁也。故愁下曰𢝊也。不當作行和之憂。凡若此類。許必枘鑿相應。𣃔不矛盾自陷。全書內有似此者皆淺人所竄改。當從其朔者也。 上書皇帝陛下。 孝安帝也。 臣伏見陛下神朙盛德。承遵聖業。上考度於天。 考者、攷之叚借字。 下流化於民。先天而天不違。 違古衹作韋。相背也。 後天而奉天時。萬國咸寧。 萬本蟲名。用爲數名。所謂本無其字。依聲託事。而終未製字。終古叚借者。後世乃造万字。寧同寍。寍、安也。所謂本有其字而叚借者。 神人㠯和。 和當作龢。此從俗作和。 猶𢕒深惟五經之妙。 惟、思也。許云孔子書六經。此云五經者、合樂於禮則爲五經也。故莊子天運篇有六經之目。禮記經解篇列詩、書、樂、易、禮、春秋爲六。大史公自序列易、禮、書、詩、樂、春秋爲六。藝文志列六藝略。沖亦云六藝羣書之詁。而漢立五經博士。惟樂無聞。許君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於是撰爲五經異義。然則云六經者、古古相傳之說也。云五經者、漢人所習也。 皆爲漢制。 謂光武好經術。立五經十四博士。又以李封爲春秋左氏博士。 博采幽遠。竆理盡性。㠯至於命。 章帝建初中。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親臨偁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爲通義。又詔高才生受古文尙書、毛詩、榖梁、左氏春秋。 先帝 謂孝和帝。 詔侍中騎都尉賈逵。修理舊文。殊藝異術。王敎一耑。苟有可以加於國者。靡不悉集。 賈逵字景伯。扶風平陵人也。九世祖?。父徽、從劉歆受左氏春秋。兼習國語、周官。又受古文尙書於塗惲。學毛詩於謝曼卿。逵悉傳父業。尤明左氏、國語。爲之解詁五十一篇。章帝使出左氏傳大義長於二傳者。具條奏之。又詔撰歐陽大小夏侯尙書古文同異。集爲三卷。復令撰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幷作周官解故。和帝永元三年。以爲左中郎將。八年。復爲侍中。領騎都尉。內僃帷幄。兼領祕書近署。甚見信用。云修理舊文、殊藝異術、靡不悉集者、和帝紀云十三年春正月丁丑。帝幸東觀。覽書林。閱篇籍。博選術藝之士以充其官。此皆用侍中說爲之。安帝永初四年。詔謁者劉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脱誤。是正文字。此安帝之繼述先帝也。沖名侍中者、君前臣名也。許六言賈侍中說不言賈逵說者、弟子不敢名其師也。左傳。君子曰。苟有可以加於國家者。棄其邪可也。沖語本左氏。 易曰。竆神知化。德之盛也。 𣪠辭傳文。 書曰。人之有能有爲。使羞其行而國其昌。 鴻範文。羞、進也。偁此者、上爲殊藝悉集作證。下爲齎獻父書起本。 臣父故大尉南閤祭酒愼。 故猶今言前任也。閤各本譌作閣。今正。古書閤之誤閣者多矣。閤爲閨閤小門。閣爲庋閣之處。太尉南閤祭酒、謂太尉府掾曹出入南閤者之首領也。百官志。太尉掾史屬二十四人。黃閤主簿、錄省眔事。黄閤卽南閤也。沈約宋志。三公黄閤者、天子當陽。朱門洞開。三公近天子引嫌故黃其閤。陳元爲司空南閤祭酒。見經典釋文。言南閤以別於他曹。今說文各本於弟一行署曰。漢太尉祭酒許愼記。太尉祭酒四字相聯、不通。如淳曰。祭祠時尊長以酒沃酹。故吳王濞於宗室中爲祭酒。豈太尉有數人、而叔重爲之祭酒乎。其不然可知矣。後漢書儒林傳曰。許愼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爲之語曰。五經無雙音春許叔重。古平聲爲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洨長。卒於家。初愼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於是撰爲五經異義。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於世。按史不言其爲大尉南閤祭酒。由郡功曹舉孝廉。卽應劭漢官儀云。世祖詔自今以後。審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異、孝廉之史。務盡實覈也。凡史云故某官者皆謂冣後致仕之一任。沖云故太尉南閤祭酒。不云故洨長。然則疑洨長落職。又至京師充三府掾。巳而歸里。卒於家。不得云終於洨長也。後漢書獨行傳。魯平先爲陳留大守。後爲博士。亦其證。 本從逵受古學。 古學者、古文尙書、詩毛氏、春秋左氏傳及倉頡古文、史籒大篆之學也。逵卒於永元十三年。許於逵受古學。故江式論書表云。逵卽汝南許愼古學之師也。 葢聖人不妄作。皆有依據。 論語曰。葢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今五經之道。昭炳光明。 蒙上深惟五經之妙。博采幽遠。逵復修理舊文。許從賈受古學言之。許於五經旣有五經異義。爲今學古學所折衷矣。 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 有文字而後有五經。故曰本立而道生。 自周禮、漢律。皆當學六書。貫通其意。 於經獨言周禮者、舉一以晐六藝也。必兼言漢律者、知古而不知今。不可以爲政。故四科辟召。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且尉律之制。諷籒書九千字乃得爲史。又以八體試之。自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至說律苛人受錢者。妄生繆解。六書不講。以律誤人。猶以經禍人也。 恐巧說哀辭使學者疑。 藝文志曰。後世經傳旣巳乘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 愼博問通人考之於逵。 折衷於逵也。 作說文解字。 一書之名。惟見沖奏中。旣曰說文、又曰解字者。古曰文。今曰字。言文字以晐古文籒文小篆三體。言說解以全晐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叚借六書。每字先說解其義。次說解其形。次說解其音。說、釋也。解、判也。後世從省。但目爲說文。 六藝羣書之詁。 周禮言三物者、六德六行六藝也。言六藝者、禮樂射御書數也。漢人言六藝者、司馬遷劉歆班固謂六經也。周之六藝主習其事。漢之六藝主習其文。文與事未有不相兼而習者。抑周時以六藝檃栝技能。爲六徳六行之助。孔子所云志道、據德、依仁、游藝也。漢時以六藝統攝古聖載籍。晐六德六行六藝之大全。漢之有六經。實卽周之敎民三物也。周人所習之文以禮樂詩書爲急。故左傳曰。說禮樂而敦詩書。王制曰。春秋敎以禮樂。冬夏敎以詩書。而周易其用在⺊筮。其道冣精微。不以敎人。春秋則列國掌於史官。亦不以敎人。故韓宣子適魯乃見易象與魯春秋。此二者非人所常習明矣。云魯春秋者、獨得周公之法。與晉史不同也。孔子雅言。惟詩書執禮。而七十二子身通六藝。謂或通其一二。不必一人而兼六藝也。六藝足以攝羣書。必兼言羣書者、容有不見六藝而見羣書者也。漢律亦羣書之一也。詁者、訓故言也。凡前古所傳、曰故言。 皆訓其意。 訓者、順其理而說之也。 而天地鬼神。山川艸木。鳥獸䖵蟲。襍物奇怪。王制禮儀。 儀依許衹當作義。此亦從俗用儀。 世閒人事。莫不畢載。凡十五卷。 凡者、冣?之䛐也。沖云十五卷。則此敘別爲一卷明矣。許云十四篇者、不數敘言之也。沖云十五卷者、兼舉敘也。 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不言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千一百六十三者、巳詳於敘矣。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葢兼每篇說解及敘言之。敘亦說解也。自敘凡五千三十字。以今各篇所載說解字數十二萬二千六百九十九併此爲十二万七千七百二十九。於二許所謂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尚不足五千七百十二字。 愼前㠯詔書校書東觀。 校者、今之挍字。經典衹作校。許以詔書校書東觀。不見本傳。葢安帝永初四年。詔謁者劉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儒林傳則云大后詔劉珍與騊駼、馬融校定東觀五經、諸子云云。與和帝紀同。馬融傳亦云。永初四年。拜爲校書郎中。詣東觀典校秘書。葢此時分司其事者史不盡載。許亦其一也。許於和帝永元十二年巳刱造說文。歷十一年。至永初四年復校書東觀。其涉獵者廣。故其書以博而精也。又十有一年而書成。推詳許之行事先後。葢其官終於大尉南閤祭酒。故沖暑曰故大尉南閤祭酒。凡言故者、皆謂方罷之一任。漢詔書皆如此。自祭酒解職而病。而遣沖獻說文。自是而卒於家。曰今愼巳病。遣臣齎詣闕。葢自召陵遣沖也。然則爲洨長必在爲大尉掾之先。而校書東觀其在爲大尉掾後與。玉海曰。洛陽宫、殿名。云東觀在洛陽南宫。 敎小黄門孟生、李喜等。 元帝之世。史游爲黄門令。董巴輿服志曰。禁門曰黄闥。中人主之。故曰黄門。宦者傳曰。永平中。中常侍四人。小黄門十人。迄乎延平。中常侍至有十一人。小黃門二十人。敎小黃門事亦受詔爲之。孟生、李喜、小黄門二人名也。 㠯文字未定。未奏上。 沖言當其時未奏上者。以文字未定也。旣云文九千三百五十三。重千一百六十三。解說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則文字巳定矣。何以云未定也。古人著書。不自謂是。時有增刪改竄。故未死以前不自謂成。司馬闕其十篇。班氏或言當考。皆以任重道遠。死而後巳。許雖綱舉目張。而文字實䋣。聞疑偁疑。不無待於更正。今有由聲爿聲免聲而無正篆。以及凡可疑者。皆因未定而未竟也。逮病且死。則自謂不能致力。而命子奏上矣。 今愼巳病。遣臣齎詣闕。 齎者、持遺也。詣、送致也。闕者、東都之㒳觀也。東京賦曰。建象魏之㒳觀。旌六典之舊章。 愼又學孝經孔氏古文說。 以下至幷上、述附奏古文孝經說之意。 古文孝經者、孝昭帝時魯國三老所獻。 藝文志曰。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宫。而得古文尙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孔安國悉得其書。以古文尙書獻之。按志於禮、論語、孝經下皆不言安國獻壁中文。然則安國所得雖多。而所獻者獨尙書一種而巳。淹中所出之禮古經。魯國三老所獻之古文孝經。皆卽恭王壁中所得、而安國未獻者也。孝經至昭帝時魯國三老乃獻之。 建武時、 建武、光武帝年號。 給事中議郎衞宏所校。 云給事中議郎者。議郎有不給事中者也。百官志。議郎六百石。衞宏字敬仲。東海人。范史言作毛詩序。爲古文尙書作訓旨。而不言其校古文孝經。 皆口傳。官無其說。謹撰具一篇幷上。 撰亦具也。丌部曰。巺、具也。古不从手。此从手者、隨俗也。藝文志。孝經古文二十二章。與孝經十八章異。劉向曰。庶人章分爲二。曾子敢問章分爲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班固曰。孝經經文。諸家皆同。惟孔氏壁中古文爲異。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君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桓譚新論云。古孝經千八百七十一字。今異者四百餘字。按衞宏校而爲之說。未著書。僅口傳。故外閒有其說。官徒有三老所獻、而無其說也。許學其說於宏。沖傳其說於父。乃撰而上之。如公羊春秋自子夏至漢景時。胡母子都乃箸竹帛。而近世有僞造孔安國孝經注者。吁可怪也。惜沖之說不傳耳。許受古學於賈侍中。他經古學皆得諸侍中。孝經學獨得諸衞宏。故必分別言之。亦使孝經古文說官有其書。以扶微學。 臣沖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辠死辠、䭫首再拜㠯聞皇帝陛下。 起末皆云稽首再拜。而末稽首之上云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東漢人文字多如此。見於今者。若蔡邕戍邊上章、蔡質所記立宋皇后儀皆見漢書注。漢百石卒史碑見隸釋。與此而四。周禮九𢷎。一曰稽首。吉拜也。頭至地也。二曰頓首。凶拜。卽稽顙也。頭叩地也。三曰空首。吉凶皆有之。卽拜手也。頭至手也。稽首、頓首吉凶不相兼。是以周制惟喪稽顙。惟大變用頓首。如左傳穆嬴、申包胥之頓首。卽稽顙也。獨𣃔曰。漢承秦法。羣臣上書皆言昧死言。王莽盜位慕古法。去昧死曰稽首。光武因而不改。意非不善也。而仍兼言頓首死罪。爲請罪之辭。遂使一𥳑一行之閒吉凶二拜並出。殊爲非禮。說詳釋拜。 建光元年九月己亥朔。二十日戊午上。 建光元年、安帝卽位之十五年。歲在辛酉。自和帝永元十二年歲在庚子至此。凡卄二年。 召上書者汝南許沖。詣左掖門外會。 宋本無外字。凡言掖門者、謂正門之旁門。手部曰。掖者、一曰臂下也。其字古作亦。今作掖。門之在旁如臂與脅之有閒也。云左掖門者、謂北宫東面掖門對不朱雀掖門爲南面掖門言也。會者、謂上書者多。皆會於此也。 令幷齎所上書。 所上書、謂說文解字十五卷、孝經孔氏古文說一篇。幷齎者、合而齎上之也。九月二十日沖所言先達於上。卽命至左掖門進所上二種。 十月十九日。中黄門饒喜。 百官志。中黄門宂從僕射一人。六百石。中黄門比百石。 㠯詔書賜召陵公乘許沖布四十匹。卽日受詔朱雀掖門。 百官志曰。北宫朱爵司馬主南掖門。古今注曰。永平二年十一月。初作北宫朱爵南司馬門。 敕勿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