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十五卷後漢書儒林傳作說文解字十四篇捨敘而言也。許沖及隨志、唐志皆云十五卷。合敘而言也。大史公自序、班氏序傳皆別自爲篇。

金壇段玉裁注

敍曰。 二字舊在下文此十四篇之上。今審定移置於此。左傳宣十五年正義引說文序云倉頡之初作書。可證。史記、漢書、法言、大玄敘皆殿於末。古箸書之例如此。許書十四篇旣成。乃述其箸書之意。而爲五百四十部冣目。記其文字都數。作韵語以終之。略放大史公自序云。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 當作灋。 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㠯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 謂自庖犧以前及庖犧及神農皆結繩爲治而統其事也。𣪠辭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虞曰。興易者、謂庖犧也。庖犧爲中古。則庖犧以前爲上古。黃帝、堯、舜爲後世聖人。按依虞說、則傳云上古結繩而治者、神農以前皆是。云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者、謂黃帝。孝經緯援神契云。三皇無文。是五帝以下始有文字。 庶業其䋣。 其、同荀卿書之綦。猶極也。 飾僞𦹩生。 萌生、謂多也。以上言庖犧作八卦雖卽文字之肈耑。但八卦尙非文字。自上古至庖犧、神農專恃結繩。事䋣僞茲。漸不可枝。爲下黃帝造書契張本。 黃帝之史倉頡 倉或作蒼。按廣韵云。倉姓、倉頡之後。則作蒼非也。帝王世紀云。黃帝史官倉頡。衞恆四體書勢云。昔在黃帝。創制造物。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葢二人皆黃帝史也。諸書多言倉頡、少言沮誦者。文略也。按史者、記事者也。倉頡爲記事之官。思造記事之法而文生焉。 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 分理猶文理。 初造書契。 高誘注吕覽曰。蒼頡生而知書。寫倣鳥跡以造文章。 百工㠯乂。 乂、治也。 萬品㠯察。葢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敎朙化於王者朝廷。 文卽謂書契也。此引易彖辭而釋之。 君子所㠯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居德、依許字例當作凥惪。而不必改正者。十四篇皆釋造字之恉。其說解必用本義之字而不用叚借。有爲後人所亂者、則必更正之。敘則許所自製之文。不妨同彼時通用之字。亦使學者知古今字詁不同。故知敘字不必同十四篇字也。施祿及下、謂能文者則祿加之。居德則忌、謂律己則貴德不貴文也。 倉頡之初作書。葢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依類象形、謂指事象形二者也。指事亦所以象形也。文者、逪畫也。䢒逪其畫而物像在是。如見迒而知其爲兔、見速而知爲鹿也。 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 形聲相益、謂形聲㑹意二者也。有形則必有聲。聲與形相軵爲形聲。形與形相軵爲會意。其後、爲倉頡以後也。倉頡有指事象形二者而已。其後文與文相合而爲形聲、爲會意。謂之字。如易本衹八卦。卦與卦相重而得六十四卦也。 文者物象之本。 各本無此六字。依左傳宣十五年正義補。 字者言孶乳而寖多也。 孶者、汲汲生也。人及鳥生子曰乳。寖猶漸也。字者、乳也。周禮外史、禮經聘禮、論語子路篇皆言名。左傳反正爲乏、止戈爲、皿蟲爲蠱皆言文。六經未有言字者。秦刻石同書文字。此言字之始也。鄭注二禮、論語皆云。古曰名。今曰字。按名者自其有音言之。文者自其有形言之。字者自其滋生言之。大行人屬瞽史諭書名。外史𨔶書名於四方。此韵書之始也。中庸曰。書同文。此字書之始也。周之韵書不傳。而毛詩及他經韵語固在。周之字書不傳。而許君說文可補其闕。○按析言之、獨體曰文。合體曰字。統言之、則文字可互稱。左傳止戈、皿蟲皆曰文。是合體爲文也。許君某部言文若干、謂篆文。言凡若干字、謂說解語。是則古篆通謂之文。己語則謙言字也。 箸於竹帛謂之書。 箸各本作著。今正从竹。此字古衹作者。者者、別事䛐也。別之則其事昭焯。故曰者明。而俗改爲著明。別之則䛐與事相黏連軵麗。故引申爲直略切之附者、張略切之衣者。而俗亦皆作附著、衣著。或云說文無著。改爲箸。皆未得其原也。者於竹帛、附著而著明之於竹帛也。古者大事書之於𠕋。小事𥳑牘。聘禮記曰。百名以上書於𠕋。不及百名書於方。古用竹木不用帛。用帛葢起於秦。秦時官獄職務䋣。初有隷書。以趨約易。始皇至以衡石量書決事。此非以縑素代竹木不可。許於此兼言帛者、葢檃?秦以後言之。 書者、如也。 謂如其事物之狀也。聿部曰。書者、者也。謂昭明其事。此云如也。謂每一字皆如其物狀。 㠯?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 ?當爲訖。訖、止也。迄俗。此等葢皆後人所改。然漢碑多用迄。或許不廢此字。黃帝爲五帝之首。自黃帝而帝顓?高陽、帝嚳高辛、帝堯、帝舜爲五帝。夏禹、商湯、周文武爲三王。其閒文字之體更改非一。不可枚舉。傳於世者槩謂之倉頡古文。不皆倉頡所作也。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于當作於。泰當作大。封大山者七十二家。見管子、韓詩外傳、司馬相如封禪文、史記封禪書。封禪書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無懷氏、虙羲氏、神農、炎帝、黃帝、顓?、帝俈、堯、舜、禹湯、周成王也。援神契曰。三皇無文。而無懷、虙羲在五帝前。曷云有文字乎。五帝以前亦有記識而已。非必成字。黃帝以下乃各著其字。故檃?之曰七十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 大戴禮保傅篇曰。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𡳐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𡳐大節焉。盧景宣注曰。外舍、小學。謂虎門師保之學也。大學、王宫之東者。束髮、謂成童。白虎通曰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是也。此大子之禮。尙書大傳曰。公卿之大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學。見小節而踐小義。年二十而入大學。見大節而踐大義。此世子入學之期也。又曰。十五始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謂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學。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學。內則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者、謂公卿以下敎子於家也。玉裁按食貨志曰。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白虎通曰。八歲毀齒。始有識知。入學學書計。許亦曰周禮八歲入小學。皆是泛言敎法。非專指王大子。內則。六年敎之數與方名。已識字、已知算矣。至十歲乃就外傅。講求六書之理、九數之法。故曰十年學書計。與他家云八歲入小學異者、所傳不同也。周禮無八歲入小學之文。因保氏併系之周禮。 𠈃氏敎國子。先㠯六書。 周禮保氏敎國子六藝。五曰六書。國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師氏敎之。保氏養之。而世子亦齒焉。六書者、文字聲音義理之總匯也。有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而字形盡於此矣。字各有音、而聲音盡於此矣。有轉注叚借、而字義盡於此矣。異字同義曰轉注。異義同字曰叚借。有轉注而百字可一義也。有叚借而一字可數義也。字形字音之書、若大史籒著大篆十五篇殆其一耑乎。字義之書、若爾雅其冣著者也。趙宋以後言六書者匈䘳陿隘。不知轉注叚借所以包?詁訓之全。謂六書爲倉頡造字六法。說轉注多不可通。戴先生曰。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者、字之體也。轉注叚借二者、字之用也。聖人復起。不易斯言矣。 一曰指事。 劉歆班固首象形、次象事。指事卽象事。鄭衆作處事。非也。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 見意各本作可見。今依顏氏藝文志注正。意舊音如憶。識、意在古音苐一部。以下每書二句皆韵語也。 𠄞𠄟是也。 𠄞𠄟各本作上下。非。今正。此謂古文也。有在一之上者。有在一之下者。視之而可識爲上下。察之而見上下之意。許於二部曰二、高也。此指事。?、底也。此指事。序復舉以明之。指事之別於象形者、形謂一物。事晐衆物。專博斯分。故一舉日月。一舉二?。二?所晐之物多。日月衹一物。學者知此。可以得指事象形之分矣。指事亦得稱象形。故乙丁戊己皆指事也。而丁戊己皆解曰象形。子丑寅卯皆指事也。而皆解曰象形。一二三四皆指事也。而四解曰象形。有事則有形。故指事皆得曰象形。而其實不能溷。指事不可以會意殽。合㒳文爲會意。獨體爲指事。徐楚金及吾友江艮庭往往認會意爲指事。非也。 二曰象形。 象當作像。像者、佀也。象者、南越大獸也。自易大傳已叚借矣。劉歆、班固、鄭衆亦皆曰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詰詘見言部。猶今言屈曲也。日下曰。實也。大陽之精。象形。月下曰。闕也。大陰之精。象形。此復舉以明之。物莫大乎日月也。有獨體之象形。有合體之象形。獨體如日月水火是也。合體者、从某而又象其形。如睂从目而以?象其形、箕从竹而以?象其形、衰从衣而以?象其形、?从田而以?象耕田溝詰屈之形是也。獨體之象形、則成字可讀。軵於从某者、不成字不可讀。說解中往往經淺人刪之。此等字半會意、半象形。一字中兼有二者。會意則㒳體皆成字。故與此別。 三曰形聲。 劉歆、班固謂之象聲。形聲卽象聲也。其字半主義、半主聲。半主義者、取其義而形之。半主聲者、取其聲而形之。不言義者、不待言也。得其聲之近似、故曰象聲、曰形聲。鄭衆作諧聲。諧、詥也。非其義。 形聲者、㠯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名卽古曰名今曰字之名。譬者、諭也。諭者、吿也。以事爲名、謂半義也。取譬相成、謂半聲也。江河之字以水爲名。譬其聲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其別於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獨體。形聲合體。其別於會意者、會意合體主義。形聲合體主聲。聲或在左。或在右。或在上。或在下。或在中。或在外。亦有一字二聲者。有亦聲者、會意而兼形聲也。有省聲者、旣非會意又不得其聲、則知其省某字爲之聲也。 四曰會意。 劉歆、班固、鄭衆皆曰會意。會者、合也。合二體之意也。一體不足以見其義。故必合二體之意以成字。 會意者、比類合誼。㠯見指撝。信是也。 誼者、人所宜也。先鄭周禮注曰。今人用義。古書用誼。誼者本字。義者叚借字。指撝與指?同。謂所指向也。比合人言之誼、可以見必是信字。比合戈止之誼、可以見必是武字。是會意也。會意者、合誼之謂也。凡會意之字、曰从人言。曰从止戈。人言、止戈二字皆聮屬成文。不得曰从人从言、从戈从止。而全書內往往爲淺人增一从字。大徐本尤甚。絕非許意。然亦有本用㒳从字者。固當分別觀之。有似形聲而實會意者。如拘鉤笱皆在句部不在手金竹部、莽𦱤葬不入犬日死部、?糾不入?糸部之類是也。 五曰轉注。 劉歆、班固、鄭衆亦皆曰轉注。轉注猶言互訓也。注者、灌也。數字展轉。互相爲訓。如諸水相爲灌注、交輸互受也。轉注者、所以用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種文字者也。數字同義、則用此字可。用彼字亦可。漢以後釋經謂之注、出於此。謂引其義使有所歸。如水之有所注也。里俗作註字。自明至今刋本盡改舊文。其可嘆矣。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建類一首、謂分立其義之類而一其首。如爾雅釋詁第一條說始是也。同意相受、謂無慮諸字意恉略同。義可互受相灌注而歸於一首。如初哉首基肈祖元胎俶落權輿、其於義或近或遠皆可互相訓釋而同謂之始、是也。獨言考老者、其㬎明親切者也。老部曰。老者、考也。考者、老也。以考注老。以老注考。是之謂轉注。葢老之形从人毛𠤎。屬會意。考之形从老、丂聲。屬形聲。而其義訓則爲轉注。全書內用此例不可枚數。但類見於同部者易知。分見於異部者易忽。如人部但裼也、衣部裼但也之類。學者宜通合觀之。異字同義不限於二字。如裼?裼裎皆曰但也。則與但爲四字。窒窴皆曰?也。則與?爲三字。是也。爾雅首條。初爲衣之始。哉爲才之叚借字。才者、艸木之初。首爲人體之始。基爲牆始。肈爲肁之叚借。肁者、始開。祖爲始廟。元爲始。胎爲婦孕三月。俶爲始也。落之爲始義、以反而成。權輿之爲始、葢古語。是十一者通謂之始。非一其首而同其異字之義乎。許云考者、老也。老者、考也。舉其切近著明者言之。其他若初才首基肁祖元胎俶落權輿等字之皆爲始、未嘗不義同爾雅也。有參差其辭者。如初下曰始也。始下曰女之初也。同而異、異而同也。有綱目其辭者。如䛐爲意內言外。而矤爲兄䛐、者爲別事䛐、魯爲鈍䛐、曾爲䛐之舒、尒爲䛐之必然、矣爲語已䛐、乃爲䛐之難是也。有云之言者。如孔子云貉之言貉貉惡也、狄之言淫辟也是也。凡經傳內云之言、亦云之爲言者視此。有云猶者。如不下云一猶天也、爾下云麗爾猶靡麗也、夲下云大十猶兼十人也、茍下云勹口猶愼言也、?下云㠭猶齊也是也。凡傳注中云猶者視此。有以叚借爲轉注者。如會下云曾益也、曾卽增。㫐下云匕合也、匕卽比。旞下云允進也、允卽?。是也。凡爾雅及傳注以叚借爲轉注者視此。爾雅訓哉爲始。謂哉卽才之叚借也。毛傳訓瑕爲遠。謂瑕卽遐之叚借也。故轉注中可包叚借。必二之者、分別其用也。旣叚借而後與叚義之字相轉注。未叚借則與本義之字相轉注也。轉注之說、晉衞恆唐賈公彥宋毛晃皆未誤。宋後乃異說紛然。戴先生荅江愼修書正之。如日月出矣。而爝火猶有思復然者。由未知六書轉注叚借二者所以包羅自爾雅而下一切訓詁音義。而非謂字形也。玉裁按衞恆四體書勢曰。轉注者、以老注考也。此申明許說也。而今晉書譌爲老壽考也、則不可通。毛晃曰。六書轉注、謂一字數義。展轉注釋而後可通。後世不得其說。 六曰假𠎥。 劉歆、班固、鄭衆皆作假借。六書之次第。鄭衆一象形、二會意、三轉注、四處事、五假借、六諧聲。所言非其敘。劉歆班固一象形、二象事、三象意、四象聲、五轉注、六假借。與許大同小異。要以劉、班、許所說爲得其傳。葢有指事象形、而後有會意形聲。有是四者爲體、而後有轉注假借二者爲用。戴先生曰。六者之次第出於自然。是也。學者不知轉注、則亦不知假借爲何用矣。假當作叚。又部曰。叚、借也。然則人部當云借、叚也。叚借者、古文初作而文不備。乃以同聲爲同義。轉注專主義、猶會意也。叚借兼主聲、猶形聲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託者、寄也。謂依傍同聲而寄於此。則凡事物之無字者皆得有所寄而有字。如漢人謂縣令曰令長。縣萬戸以上爲令。減萬戸爲長。令之本義發號也。長之本義久遠也。縣令縣長本無字、而由發號久遠之義引申展轉而爲之。是謂叚借。許獨舉令長二字者、以今通古。謂如今漢之縣令縣長字卽是也。原夫叚借放於古文本無其字之時。許書有言以爲者。有言古文以爲者。皆可薈萃舉之。以者、用也。能左右之曰以。凡言以爲者、用彼爲此也。如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而以爲行來之來。烏、孝鳥也。而以爲烏呼字。朋、古文鳳。神鳥也。而以爲朋攩字。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也。而人以爲偁。韋、相背也。而以爲皮韋。西、鳥在巢上也。而以爲東西之西。言以爲者凡六。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之明證。本無來往字、取來麥字爲之。及其久也。乃謂來爲來往正字、而不知其本訓。此許說叚借之明文也。其云古文以爲者。洒下云古文以爲灑埽字。疋下云古文以爲詩大雅字。丂下云古文以爲巧字。臤下云古文以爲賢字。?下云古文以爲魯衞之魯。哥下云古文以爲歌字。詖下云古文以爲頗字。?下云古文以爲靦字。爰下云古文以爲車轅字。?下云周書以爲討字。此亦皆所謂依聲託事也。而與來烏朋子韋西六字不同者、本有字而代之。與本無字有異。然或叚借在先。製字在後。則叚借之時本無其字。非有二例。惟前六字則叚借之後終古未嘗製正字。後十字則叚借之後遂有正字、爲不同耳。許書又有引經說叚借者。如𡚽、人姓也。而引商書無有作𡚽。謂鴻範叚𡚽爲好也。?、火不明也。而引周書布重?席。釋云蒻席也。謂顧命叚?爲蔤也。堲、古文垐。以土增大道上也。而引唐書朕堲讒說殄行。釋云堲、疾惡也。謂堯典叚堲爲疾也。圛、回行也。而引商書曰圛。釋云圛者、升雲半有半無。謂鴻範叚圛爲駱驛也。枯、槀也。而引夏書唯箘輅枯。釋云木名。謂叚枯槀之枯爲木名也。此皆許偁經說叚借。而亦由古文字少之故。與云古文以爲者正是一例。大氐叚借之始。始於本無其字。及其後也。旣有其字矣。而多爲叚借。又其後也。且至後代譌字亦得自冒於叚借。博綜古今。有此三變。以許書言之。本無難易二字。而以難鳥、蜥易之字爲之。此所謂無字依聲者也。至於經傳子史不用本字而好用叚借字。此或古古積傳。或轉寫變易。有不可知。而如許書每字依形說其本義。其說解中必自用其本形本義之字。乃不至矛盾自陷。而今日有絕不可解者。如𢝊爲愁、憂爲行和、旣畫然矣。而愁下不云𢝊也、云憂也。?爲窒、塞爲隔、旣畫然矣。而窒下不云?也、云塞也。但爲裼、袒爲衣縫解、旣畫然矣。而裼下不云但也、云袒也。如此之類、在他書可以託言叚借。在許書則必爲轉寫譌字。葢許說義出於形。有形以範之。而字義有一定。有本字之說解以定之。而他字說解中不容與本字相背。故全書譌字必一一諟正。而後許免於誣。許之爲是書也。以漢人通借䋣多。不可究詰。學者不識何字爲本字。何義爲本義。雖有倉頡、爰歷、博學、凡將、訓纂、急就、元尙諸篇。楊雄、杜林諸家之說。而其篆文旣亂襍無章。其說亦零星閒見。不能使學者推見本始。觀其會通。故爲之依形以說音義。而製字之本義昭然可知。本義旣明。則用此字之聲而不用此字之義者、乃可定爲叚借。本義明而叚借亦無不明矣。 及宣王大史籒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大史、官名。籒、人名也。省言之曰史籒。漢藝文志云。史籒十五篇。自注。周宣王大史作大篆十五篇。又云。史籒篇者、周時史官敎學童書也。然則其姓不詳記傳中。凡史官多言史某。而應劭、張懷瓘、顏師古及封演聞見記、郭忠恕汗簡引說文皆作大史史籒。或疑大史而史姓。恐未足據。大篆十五篇、亦曰史籒篇。亦曰史篇。王莽傳。徵天下史篇文字。孟康云。史籒所作十五篇古文書也。此古文二字當易爲大篆。大篆與倉頡古文或異。見於許書十四篇中者備矣。凡云籒文作某者是也。或之云者、不必盡異也。葢多不改古文者矣。籒文字數不可知。尉律諷籒書九千字。乃得爲史。此籒字訓讀書。與宣王大史籒非可牽合。或因之謂籒文有九千字。誤矣。大篆之名上別乎古文。下別乎小篆而爲言。曰史篇者、以官名之。曰籒篇籒文者、以人名之。而張懷瓘書斷乃分大篆及籒文爲二體。尤爲非是。又謂籒文亦名史書。尤非。凡漢書元帝紀、王尊傳、嚴延年傳、西域傳之馮嫽、後漢書皇后紀之和熹鄧皇后順烈梁皇后、或云善史書。或云能史書。皆謂便習隷書。適於時用。猶今人之工楷書耳。而自應仲遠注漢巳云史書周宣王大史籒所作大篆十五篇也。殊爲繆解。許偁史篇者三。奭下云。此燕召公名。史篇名醜。匋下云。史篇讀與缶同。姚下云。史篇以爲姚易。知史篇不徒載篆形。亦有說解。班志云。建武時亡六篇。唐玄度云。建武中獲九篇。章帝時王育爲作解說。所不通者十有二三。許葢取王育說與。 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朙述春秋傳。皆㠯古文。 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也。始見小戴經解、莊子天運。孔子書六經以古文者、以壁中經知之。左氏述春秋傳以古文者、於張蒼所獻知之。皆見下文。古文、大篆二者錯見。此云皆以古文、兼大篆言之。六經、左傳不必有古文而無籒文也。下文云取史籒大篆或頗省改、兼古文言之。不必所省改皆大篆而無古文也。秦書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不言古文。知古文已包於大篆中也。王莽改定古文有六書。一曰古文。二曰奇字。卽古文而異者。三曰篆書。卽小篆。不言大篆、知古文奇字二者內已包大篆也。吕氏春秋云。倉頡造大篆。是古文亦可偁大篆之證。 厥意可得而說。 謂雖當詭更正文、玩其所習、蔽所希聞之世。而眞古文之意未嘗不可說也。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 其後、謂孔子歾而?言絕。七十子終而大義乖也。 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見孟子。 分爲七國。 韓趙魏燕齊楚秦。 田𤲮異畮。 如周制六尺爲步。步百爲畮。秦孝公二百四十步爲畮。 車涂異軌。 車之徹廣曰軌。因以軌名涂之廣。七國時車不依徹廣八尺之定制。或廣或陜焉。涂不依諸侯經涂七軌、環涂五軌、野涂三軌之制。各以意爲之。故曰車涂異軌也。 律令異灋。 如商鞅爲左庶長。定變法之令。 衣冠異制。 如趙武靈王效胡服。爲惠文冠。前插貂尾。又服鞾。齊王之側注冠。楚王之解豸冠是也。 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謂大行人屬瞽史喻書名、聽聲音之制廢。而各用其方俗語言。各用其私意省改之文字也。言語異聲則音韵岐。文字異形則體製惑。車同軌書同文之盛於是乎變矣。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以秦文同天下之文。秦文卽下文小篆也。本紀曰。二十六年書同文字。 斯作倉頡篇。 藝文志曰。倉頡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 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 志曰。爰歷六章。車府令趙高作。車上當有中字。伏儼曰。中車府令、主乘輿路車者也。 大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 志曰。博學七章。大史令胡母敬作。司馬彪曰。大史令掌天時星厤。胡母、姓也。公羊音義、史記索隱母皆音無。或作父母字。非也。李之七章、趙之六章、胡母之七章各爲一篇。漢志冣目合爲倉頡一篇者、因漢時閭里書師合爲三篇。斷六十字以爲一章。凡五十五章。幷爲倉頡篇故也。六十字爲一章者、凡五十五。然則自秦至司馬相如以前小篆衹有三千三百字耳。淺人云。倉頡大篆有九千字。大篆之多三倍於小篆。其說之妄不辨而可知矣。 皆取史籒大篆。或頗省改。 省同𡞞。女部曰。𡞞、少減也。亦作渻。水部曰。渻、減也。省者、減其䋣重。改者、改其怪奇。如民弟革酉皆象古文之形。所謂改也。書中載秦刻石??二字。此又刻石與其小篆異者。如古文之有奇字也。云取史籒大篆或頗省改者、言史籒大篆則古文在其中。大篆旣或改古文。小篆復或改古文大篆。或之云者、不盡省改也。不改者多、則許所列小篆固皆古文大篆。其不云古文作某籒文作某者、古籒同小篆也。其旣出小篆又云古文作某籒文作某者、則所謂或頗省改者也。 所謂小篆者也。 篆者、引書之謂。大史籒作者大篆。則謂李斯等作者小篆以別之。小篆、藝文志作秦篆。凡許書中云篆書者小篆也。云籒文者大篆也。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䋣。 皆詳始皇本紀。 初有隷書。以趣約易。 趣、疾走也。 而古文由此絕矣。 藝文志曰。是時始造隷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隷也。晉衞恆曰。秦旣用篆。奏事䋣多。篆字難成。卽令隷人佐書曰隷字。唐張懷瓘曰。秦造隷書。以赴急速。爲官司㓝獄用之。餘尙用小篆焉。按小篆旣省改古文大篆。隷書又爲小篆之省。秦時二書兼行。而古文大篆遂不行。故曰古文由此絕。秦時刻石皆用小篆。漢初人不識科斗。其證也。 自爾秦書有八體。 爾猶此也。藝文志史籒十五篇下。卽次之以八體六技。而不言其篇數。韋昭注八體用許說。 一曰大篆。 不言古文者、古文在大篆中也。上云古文由此絕何也。古文大篆雖不行而其體固在。刻符蟲書等未嘗不用之也。 二曰小篆。 其時所冣重也。 三曰刻符。 魏書江式表符下有書字。符者、周制六節之一。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 四曰蟲書。 新莽六體有鳥蟲書。所以書旛信也。此蟲書卽書旛信者。 五曰摹印。 卽新莽之繆篆也。 六曰署書。 木部曰。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亦曰署。𠕋部曰。扁者、署也。从戶𠕋。 七曰殳書。 蕭子良曰。殳者、伯氏之職也。古者文旣記笏。武亦書殳。按言殳以包凡兵器題識。不必專謂殳。漢之剛卯、亦殳書之類。 八曰隷書。 所以便於官獄職務也。自刻符而下其漢志所謂六技與。刻符、旛信、摹印、署書、殳書皆不離大篆小篆。而詭變各自爲體。故與左書偁六技。 漢興有艸書。 衞恆曰。漢興而有艸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善作之。宋王愔曰。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隷體麤書之。章艸之始也。按艸書之偁起於艸槀。趙壹云起秦之末。殆不始史游。其各字不連緜者曰章艸。晉以下相連緜者曰今艸。猶隷之有漢隷、今隷也。漢人所書曰漢隷。晉唐以下楷書曰今隷。艸書又爲隷書之省。文字之變已極。故許蒙八體而附著之於此。言其不可爲典要也。漢趙壹有非艸書一篇。 尉律。 謂漢廷尉所守律令也。百官公卿表曰。廷尉、秦官。掌㓝辟。藝文志曰。漢興。蕭何草律。㓝法志所謂蕭何捃摭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也。此以下至輒舉劾之、說漢律所載取人之制。 學僮十七已上。 僮今之童字。 始試。 句絕。謂始應攷試也。 諷籒書九千字。乃得爲史。 史各本作吏。今依江式傳正。周禮注曰。倍文曰諷。竹部曰。籒、讀書也。毛詩傳曰。讀、抽也。方言曰。抽、讀也。抽卽籒。籒讀二文爲轉注。尙書。克由繹之。由繹卽籒繹也。史記云。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如淳云。抽徹舊書故事而次述之。紬亦卽籒字也。今本說文言部讀下云誦書也。不合故訓。誦乃籒之誤耳。凡古卜筮抽繹封爻本義而爲辭者、因以籒名之。今左傳作繇。俗作繇。許偁則作卜籒。籒之說明、而許所謂諷籒書者可明矣。諷籒書九千字者、諷謂能背誦尉律之文。籒書謂能取尉律之義推演發揮。而繕寫至九千字之多。諷若今小試之默經。籒書若今試士之時藝。上云始試、則此乃試之之事也。藝文志。試學童、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爲史。無籒字。得爲史、得爲郡縣史也。周禮。史十有二人。注曰。史、掌書者。又史掌官書以贊治。注曰。贊治、若今起文書草也。後漢書百官志。郡大守、郡丞、縣令若長、縣丞、縣尉各置諸曹掾史。 又㠯八體試之。 八體漢志作六體。攷六體乃亡新時所立。漢初蕭何艸律當沿秦八體耳。班志固以試學童爲蕭何律文也。自學僮十七至輒舉劾之、許與班略異。而可互相補正。班云大史試學童。許則云郡縣以諷籒書試之。又以八體試之。而後郡移大史試之。此許詳於班也。班云諷書。許則云諷籒書。此亦許詳於班也。班云六體。許則云八體。此許覈於班也。班云以爲尙書御史史書令史。許云尙書史。此班詳於許也。班云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許不言吏民上書。此亦班詳於許也。班書之成雖在許前。而許不必見班書。固別有所本矣。 郡移大史幷課。 句絕。 冣者㠯爲尙書史。 大史者、大史令也。幷課者、合而試之也。上文試以諷籒書九千字、謂試其記誦文理。試以八體、謂試其字迹。縣移之郡。郡移之大史。大史合試此二者。冣讀殿冣之冣。其冣者用爲尙書令史也。尙書令史十八人。二百石。主書。藝文志曰。以爲尙書御史史書令史。云史書令史者、謂能史書之令史也。漢人謂隷書爲史書。故孝元帝、孝成許皇后、王尊、嚴延年、楚王侍者馮嫽、後漢孝和帝和熹鄧皇后、順烈梁皇后、北海敬王睦、樂成靖王黨、安帝生母左姬、魏胡昭史皆云善史書。大致皆謂適於時用。如貢禹傳云。郡國擇便巧史書者以爲右職。又蘇林引胡公云。漢官假佐取內郡善史書者給佐諸府也。是可以知史書之必爲隷書。向來注家釋史書爲大篆。其繆可知矣。石建自詭馬不足一。馬援糾繆皋爲四羊。其可證也。葢漢承秦後。切於時用。莫若小篆隷書也。志兼言御史令史。御史之令史卽百官志之蘭臺令史。許不及之者、以下文云字或不正。輒舉劾之。乃尙書所職。非御史所職也。○光武紀注引漢制度曰。帝之下書有四。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誡敕。策書者、編𥳑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篆書。起年月日。稱皇帝以命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賜策。而以隷書。用尺一木㒳行。惟此爲異也。制書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詔。三公皆璽封。尙書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詔書者、詔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如故事。誡敕者、謂敕刺史大守。其文曰有詔敕某官。他皆倣此。按此知漢人除策諸侯王用木𥳑篆書外。他皆用縑素隷書而已。絕無用大篆之事也。 書或不正。輒舉劾之。 劾者、用法以糾有罪也。百官志曰。民曹尙書、主凡吏民今本奪民字上書事。然則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正。民曹尙書事、而令史實佐之者也。此以上言漢初尉律之法如此。 今雖有尉律不課。 今者、許謂當其時也。謂不試以諷籒尉律九千字也。 小學不修。 謂不以八體試之也。漢志自史籒十五篇下至杜林倉頡故一篇、總之爲小學十家四十五篇。謂之小學者、八歳入小學所敎也。 莫𨔶其說久矣。 莫解六書之說也。玉裁按漢之取人。蕭何初制用律及八體書。迄乎孝武依丞相御史言。用通一藝以上補卒史。乃後吏多文學之士。合說文、藝文志及儒林傳參觀可見。葢始用律。後用經。而文學由之盛。始試八體。後不試。第聽閭里書師習之。而小學衰矣。故言今以惜之。 孝宣皇帝時、召通倉頡讀者。 句絕。此通倉頡讀者齊人、而失其姓名。藝文志云徵齊人能通倉頡讀者是也。張敞從受之謂令張敞從此人學。如晁錯之從伏生受尙書、張叔等十餘人詣京師受業博士或學律令也。 張敞從受之。 藝文志曰。倉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徵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爲作訓故。按云倉頡多古字者、謂倉頡篇中大半古文大篆。且周秦時所用音義。在漢時則爲古字。如張揖古今字詁所記者是也。俗師失其讀者、失其音義也。正讀者、正其音義。張敞字子高。河東平陽人。子吉。吉子竦。字伯松。博學文雅過於敞。郊祀志曰。美陽得鼎。獻之有司。多以爲宜薦見宗廟。張敞好古文字。按鼎銘勒而上議曰。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賜大臣。大臣子孫刻銘其先功。臧之於宫廟者也。不宜薦見宗廟。制曰。京兆尹議是。 涼州刺史杜業。 業漢書作鄴。似當從許作業。杜鄴字子夏。本魏郡䋣陽人也。其母張敞女。從敞子吉學問。得其家書。吉子竦又從鄴學問。亦著於世。尤長小學。鄴子林亦有雅材。其正文字過於鄴、竦。 沛人爰禮。 沛依六篇邑部當作?。此亦從俗也。亏部平下曰。爰禮說。其一端也。 講學大夫秦近。 講學大夫、新莽所設官名。儒林傳蕭秉、陳俠、歐陽政爲王莽講學大夫。秦近、或曰卽桓譚新論云秦近君說堯典篇目㒳字至十餘萬言、說曰若稽古三萬言者也。 亦能言之。 謂已上共五人皆能說倉頡讀也。杜業在哀帝時。爰禮、秦近皆在平帝及亡新時。 孝平皇帝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㠯禮爲小學元士。 孝平紀。元始五年。徵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厤算、鍾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艸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敎授者。在所爲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至者數千人。王莽傳曰。元始四年。徵天下通一藝敎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鍾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令記說廷中。紀、傳所說正是一事。爰禮等百餘人說文字未央廷中、正其時也。禮等通小學、史篇文字者也。史篇、孟康云、史籒所作十五篇也。玉裁按楊雄傳曰。史篇莫善於倉頡。是則凡小學之書皆得偁史篇。藝文志曰。至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於庭中。楊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 黃門侍郞楊雄 楊从木。或从手者誤。本傳奏羽獵賦除爲郞。給事黃門。 釆㠯作訓纂篇。 志曰。訓纂一篇。楊雄作。楊雄傳曰。史篇莫善於倉頡。作訓纂。 凡倉頡已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羣書所載。略存之矣。 凡者、冣?也。冣?者、都數也。倉頡已下十四篇。謂自倉頡至於訓纂共十有四篇、篇之都數也。五千三百四十字、字之都數也。藝文志曰。漢時閭里書師合倉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爲一章。凡五十五章。幷爲倉頡篇。此謂漢初倉頡篇衹有三千三百字也。志又曰。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尙篇。皆倉頡中正字也。凡將則頗有出矣。此謂三家所作。惟凡將之字有出倉頡篇外者也。志又曰。至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於庭中。楊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倉頡。又易倉頡中重復之字。凡八十九章。此謂雄所作訓纂。凡三十四章、二千四十字。合五十五章、三千三百字。凡八十九章、五千三百四十字也。班但言章數。許但言字數。而數適相合。不數急就、元尙者、皆倉頡中字。旣取倉頡可不之數也。不數凡將者、凡將字雖或出倉頡外。而必晐於訓纂中。故亦不之數也。訓纂續倉頡。而無複倉頡之字。且易倉頡中自複者。故五千三百四十字一無重複也。然則何以云十四篇也。合李斯、趙高、胡毋敬、司馬相如、史游、李長、楊雄所作而言之。計字則無複。計篇則必備也。本衹有倉頡、爰歷、博學、凡將、急就、元尙、訓纂七目。又析之爲十四。其詳不可聞矣。漢初葢倉頡、爰歷、博學爲三倉。班於倉頡一篇自注云。上七章。則爰歷爲中、博學爲下、可知也。自楊雄作訓纂以後。班固作十三章。和帝永元中、郞中賈魴又作滂喜篇。梁庾元威云。倉頡五十五章爲上卷。楊雄作訓纂記滂喜爲中卷。賈升郞更續記彥音盤均爲下卷。人偁爲三倉。元魏江式亦云。是爲三倉。葢自張揖作三倉訓詁。陸璣詩疏引三倉說。郭樸作三倉解詁。魏晉時早有三倉之偁。韋昭注漢云。班固十三章、疑在倉頡下篇三十四章之內。然則賈魴所作有三十四章。而班之十三章在其中。許所云五千三百四十字不數班、賈所作也。楊雄訓纂終於滂熹二字。滂熹者、言滂沱大盛。賈魴用此二字爲篇目。而終於彥均二字。故庾氏云楊記滂喜。賈記彥均。隨志則云楊作訓纂。賈作滂喜。其實一也。喜與熹古通用。熹者、大盛之意。彥音盤、大也。大學。人之彥聖。彥一作盤是也。懷瓘書𣃔云。倉頡訓纂八十九章。合賈廣班三十四章。凡百二十三章。文字備矣。按八十九章、五千三百四十字。又增三十四章、二千四十字。凡七千三百八十字。許全書凡九千三百五十三文。葢五千三百四十字之外。他釆者三千十三字。班、賈之篇未嘗不在网羅之內。且班、賈而外亦且偕歸漁獵之中。班前於許。賈則同時。許卽不見班、賈之書。而未央廷中百餘人所說。楊雄所未釆。凡將所出倉頡外。藝文志所云別字十三篇者具焉。是皆許之所本也。自倉頡至彥均、章皆六十字。凡十五句。句皆四言。許引幼子承詔、郭注爾雅引考妣延年是也。凡將七言。如蜀都賦注引黃潤纖美宜製襌、藝文類聚引鐘磬竽笙筑坎侯是也。急就今尙存。前多三言。後多七言。元尙今無考。若隨志所載班固大甲篇、在昔篇。葢卽在十三章內。崔瑗飛龍篇、蔡邕聖皇篇、黃初篇、吳章篇、蔡邕女史篇皆由其字已具三倉中。故不得列於三倉也。若藝文志又偁倉頡傳一篇、楊雄倉頡訓纂一篇、杜林倉頡訓纂一篇、杜林倉頡故一篇。此四篇者、又皆漢人釋倉頡五十五章之作。五十五章四言爲句。如今童子所讀千字文。此四篇者、如顏師古、王伯厚之釋急就篇也。自倉頡至彥均、漢魏時葢皆以隷書書之。或以小篆書之。皆閭里書師所敎習。謂之史書。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 校今之挍字也。古無挍字。借校字爲之。 自㠯爲應制作。 王莽傳曰。莽奏起明堂、辟雍、靈臺。制度甚盛。立樂經。自言盡力制禮作樂事。 頗改定古文。 頗者、閒見之詞。於古文。閒有改定。如曡字下亡新以爲曡从三日、大盛、改爲三田。是其一也。 時有六書。 與周禮保氏六書同名異實。莽之六書卽秦八體而損其二也。 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 下文詳之。秦有小篆、隷書。而古文由此絕。故惟孔子壁中書爲古文。故六書首此。 二曰奇字。卽古文而異者也。 分古文爲二。儿下云古文奇字人也。无下云奇字?也。許書二見。葢其所記古文中時有之。不獨此二字矣。楊雄傳云。劉歆之子棻。嘗從雄學奇字。按不言大篆者、大篆卽包於古文奇字二者中矣。張懷瓘謂奇字卽籒文。其跡有石𡔷文存。非是。 三曰篆書。卽小篆。 上文所謂小篆。 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按此十三字當在下文左書卽秦隷書之下。上文明言李斯、趙高、胡毋敬皆取史籒大篆省改、所謂小篆。則作小篆之人旣顯白矣。何容贅此。自相矛盾耶。况蔡邕聖皇篇云。程邈刪古立隷文。而蔡琰、衞恆、羊欣、江式、庾肩吾、王僧䖍、酈道元、顏師古亦皆同辭。惟傳聞不一。或晉時許書已譌。是以衞巨山疑而未定耳。下杜人程邈爲衙獄吏。得罪幽繫雲陽。增減大篆體。去其䋣複。始皇善之。出爲御史。名書曰隷書。下杜、江式張懷瓘皆作下邽。庾肩吾書品作下邳。邈、說文無此字。葢古衹作藐。 四曰左書。卽秦隷書。 左今之佐字。小徐本作左。而後大叔佐夏不畫一。葢許敘從俗作佐。後人或以古字改之。而又不盡改也。左書、謂其法便㨗。可以佐助篆所不逮。上文云初有隷書。以趣約易。不也誰作。故此補之曰。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五曰繆篆。所㠯摹印也。 摹、規也。規度印之大小、字之多少而刻之。繆讀綢繆之繆。上文秦文八體、五曰摹印。 六曰鳥蟲書。所㠯書幡信也。 幡當作旛。漢人俗字以幡爲之。書旛謂書旗幟。書信謂書符卩。上文四曰蟲書。此曰鳥蟲書。謂其或像鳥或像蟲。鳥亦偁羽蟲也。按秦文八體尙有刻符、署書、殳書。此不及之者、三書之體不離乎摹印書旛之體。故舉二以包三。古文則析爲二以包大篆。莽意在復古應制作。故不欲襲秦制也。 壁中書者。 已下尊崇古籒。述己作書之意。故承壁中書而釋之。 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尙書、春秋、論語、孝經。 劉歆移書讓大常博士曰。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爲宫。得古文於壞壁中。逸禮三十有九、書十六篇。藝文志曰。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宫。得古文尙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景十三王傳曰。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按古文傳謂記及論語也。許所謂得禮者、禮古經也。志言禮古經五十六卷出於魯淹中及孔氏。與后氏戴氏經十七篇相似。多三十九篇。十七篇卽唐以後所謂儀禮。多出之三十九篇漢儒莫爲之注。遂亡。○記者、謂禮之記也。河閒獻王傳禮與禮記爲二。此亦當云禮、禮記。轉寫奪一禮字耳。志云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明堂陰陽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遺事也。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後學者也。隨志。劉向考校經籍。得記百三十篇。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經曲釋文敘錄引劉向別錄云古文記二百十四篇是也。謂之古文記、則以上皆爲古文可知。○尙書者、志言尙書古文經四十六卷、爲五十七篇。以考伏生經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劉歆亦云得古文逸書十六篇。要之伏生所有以及所無皆爲古文矣。○春秋、葢謂春秋經也。志言春秋古經十二篇是也。春秋經傳、班志不言出誰氏。據許下云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意經傳皆其所獻。古經與傳別。然則班云春秋古經十二篇、左氏傳三十卷。皆謂蒼所獻也。而許以經系之孔壁。以傳系之北平侯。恐非事實。或曰春秋二字衍文。○論語、志云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㒳子張篇是也。齊論語則二十二篇。魯論語則二十篇。○孝經者、志云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是也。孝經一篇十八章。漢長孫氏、江翁、后蒼、翼奉、張禹、各自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爲異。○以上皆古文。以其出於壁中。故謂之壁中書。晉人謂之科斗文。王隱曰。大康元年。汲郡民盜發魏安釐王冢。得竹書漆字科斗之文。科斗文者、周時古文也。其字頭麤尾細。似科斗之蟲。故俗名之焉。據此則科斗文乃晉人里語。而孔安國敘尙書乃有科斗文字之偁。其爲作僞固顯然可見矣。 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 孝惠三年乃除挾書之律。張蒼當於三年後獻之。然則漢之獻書張蒼冣先。漢之得書首春秋左傳。而平帝時乃立博士、何也。秦禁挾書。而蒼身爲秦柱下御史。遂臧左氏。至漢弛禁而獻之。亦可以知秦法之不行矣。此亦壁中諸經之類也。故類記之。論衡說左傳卅篇出恭王壁中。恐非事實。 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卽歬代之古文。皆自相佀。 何休云。亦者、㒳相須之意。銘字不見於金部。由古文士喪禮作名。許從古文禮也。而此作銘者、不廢今字也。佀、像也。郡國所得秦以上鼎彝。其銘卽三代古文。如郊祀志上有故銅器。問李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又美陽得鼎。獻之有司。多以爲宜薦見宗廟。張敞按鼎銘勒而上議。凡若此者、亦皆壁中經之類也。皆自相似者、謂其字皆古文。彼此多相類。 雖叵復見遠流。 流小徐本作沬。葢誤。 其詳可得略說也。 玄應引三倉曰。叵、不可也。許可部無此字。以可急言之卽爲不可。如試可乃已、卽試不可乃已也。而此有叵字者、不廢今字也。雖不可再見古昔原流之詳。而其詳亦可得略說之。就恭王所得、北平所獻以及郡國所得鼎彝古文。略具於是。故王莽時六書不得古文。便以壁中書爲古文。反古復始之道。莫之能易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 禮記鄭注曰。口毀曰訾。 㠯爲好奇者也。故詭㪅正文。 詭當作恑。變也。 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 鄉俗用向爲之。 變亂常行。㠯燿於世。 此謂世人不信壁中書爲古文。非毀之。謂好奇者改易正字。向孔氏之壁憑空造此不可知之書。指爲古文。變亂常行。以燿於世也。正文、常行、世人謂秦隷書也。 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誼。 誼各本譌作諠。今正。誼義古今字。藝文志曰。後世經傳旣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想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 稱秦之隷書爲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 謂諸生之爭逐說字解經義也。稱秦隷書卽倉頡書。云此積古以來父傳之子者。安能有所改易。而乃謂其非古文。乃輒別造不可知之書爲古文也。說字以解經。本無不合。患在妄說隷書之字。如下文所舉。 乃猥曰。馬頭人爲長。 謂馬上加人、便是長字會意。曾不知古文小篆長字、其形見於九篇明辨哲也。今馬頭人之字䍐見。葢漢字之尤俗者。 人持十爲斗。 今所見漢隷字斗作升。與升字什字相混。正所謂人持十也。斗見十四篇。小篆卽古文也。本是像形字。 虫者屈中也。 蟲从三虫。而往往叚虫爲蟲。許多云蟲省聲是也。但虫蟲見十三篇。本像形字。所謂隨體詰詘。隷字衹令筆畫有橫直可書。本非从中而屈其下也。如許書於民酉字曰从古文之體。小篆有變古文令可書者。隷書亦有變小篆令可書者。其道一也。 廷尉說律。至㠯字𣃔法。 猶之說字解經義也。 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 通典。陳羣、劉邵等魏律令序曰。盜律有受所監臨、受財枉法。襍律有假借不廉。令乙有所呵人受錢科、有使者驗賂。其事相類。故分爲請賕律。按訶責字見三篇言部。俗作呵。古多以苛字、荷字代之。漢令乙有所苛人受錢、謂有治人之責者而受人錢。故與監臨受財、假借不廉、使者得賂爲一類。苛从艸、可聲。假爲訶字。並非从止句也。而隷書之尤俗者乃譌爲?。說律者曰。此字从止句。句讀同鉤。謂止之而鉤取其錢。其說無稽。於字意、律意皆大失。今廣韵七歌曰。㱒、止也。虎何切。玉篇止部云。㱒古文訶。亦皆譌字耳。而不若?之甚。 若此者甚衆。 不可勝數也。 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籒。 文字以倉頡、史籒爲正。故必兼舉之。不曰倉頡古文而曰孔氏古文者、漢時惟孔子壁中書爲倉頡古文也。鼎彝之銘則合於孔氏古文者也。 俗儒啚夫 啚俗本作鄙。非。啚者、嗇也。田夫謂之嗇夫。 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覩字例之條。 字例之條、謂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叚借六書也。藝文志曰。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 怪舊埶而善野言。 埶今藝字也。五音韵諩作執。亦通。 㠯其所知爲祕妙。 妙古作眇。妙取精細之意。故以目小之義引申叚借之。後人別製妙文。蔡邕題曹娥碑有幼婦之言。知其字漢末有之。許書不錄者、晚出之俗字也。而不廢此字者、可從者則不廢。从女少聲、於古造字之義有合。古好从女子。妥从女爪。安从宀女。妟从女日。周禮媺从女?。男女者人之大欲存焉。故古造字多有取於此。凡俗字不若馬頭人人持十之已甚者、許所不廢也。 究洞聖人之微恉。 究、窮也。洞同迵。迵者、達也。恉者、意也。 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 幼子承詔、葢倉頡篇中之一句也。倉頡篇例四字爲句。今許書言部無詔字。葢許以誥字包之。古曰誥。秦漢曰詔。義同音近。 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僊之術焉。 曰大徐作號。幼子承詔、葢指胡亥卽位事。俗儒啚夫旣謂隷書卽倉頡時書。因謂李斯等所作倉頡篇爲黃帝之所作。以黃帝、倉頡君臣同時也。其云幼子承詔者、謂黃帝乘龍上天而少子嗣位爲帝也。無稽之談。漢人乃至於此哉。 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 諭猶曉也。悖、亂也。自世人大共非訾以下至此。皆言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之害。葢自不試以諷籒尉律九千字。不課以八體書。專由通一藝進身。而不讀律。則不知今矣。所習皆隷書。而隷書之俗體又日以滋蔓。則不知古矣。以其滋蔓之俗體說經。有不爲經害者哉。此許自言不得不爲說文解字之故。孟子曰。予豈好辨哉。予不得已也。古聖賢作述皆必有所不得已焉爾。後魏江式亦以篆形謬錯。隷體失眞。追來爲歸。巧言爲辯。小兔爲䨲。神蟲爲蠶。皆不合古文大篆及許氏說。請撰集字書。號曰古今文字。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 虞書皋陶謨文。 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尙書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黺䋛黼黻希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日月以下像其物者。實皆依古人之像爲之。古人之像、卽倉頡古文是也。像形、像事、像意、像聲、無非像也。故曰古人之像。文字起於像形。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皆像其物形。卽皆古像形字。古畫圖與文字非有二事。帝舜始取倉頡依類像形之文。用諸衣裳以治天下。故知文字之用大矣。虙羲、倉頡觀於天地人物之形。而畫卦造書契。帝舜法伏羲、倉頡之像形。以爲旗章衣服之飾。大舜之智。猶修舊不敢穿鑿。況智不如舜者乎。 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矣夫。 論語衞靈公篇文。 葢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 私當爲厶。 是非無正。巧說衺辭。使天下學者疑。 藝文志曰。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於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葢傷其寖不正。 葢文字者、 上葢、釋論語之辭。此葢、承上起下之辭。 經藝之本。 六藝字古當衹作埶。埶、穜也。六經爲人所治。如穜植於其中。故曰六藝。後人穜埶字作蓺。六藝又加云作藝。葢皆俗字。許書當是用埶。 王政之始。歬人所㠯垂後。後人所㠯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 上句論語學而篇文。下句易𣪠辭傳文。 今敘篆文。合㠯古籒。 此㠯下至葢闕如也、自述作書之例也。篆文謂小篆也。古籒謂古文籒文也。許重復古而其體例不先古文籒文者、欲人由近古以攷古也。小篆因古籒而不變者多。故先篆文正所㠯說古籒也。隷書則去古籒遠。難以推尋。故必先小篆也。其有小篆已改古籒、古籒異於小篆者、則以古籒駙小篆之後。曰古文作某、籒文作某。此全書之通例也。其變例則先古籒後小篆。如一篇二下云古文丄。?下云篆文?。先古文而後篆文者、以旁帝字从二。必立二部使其屬有所从。凡全書有先古籒後小篆者。皆由部首之故也。 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 小大、論語云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是也。中庸曰。無徵不信。可信者必有徵也。徵、證也。證、譣也。許君博采通人。載孔子說、楚莊王說、韓非說、司馬相如說、淮南王說、董仲舒說、劉歆說、楊雄說、爰禮說、尹彤說、逯安說、王育說、莊都說、歐陽喬說、黃顥說、譚長說、周成說、官溥說、張徹說、甯嚴說、桑欽說、杜林說、衞宏說、徐巡說、班固說、傅毅說。皆所謂通人也。而賈侍中逵、則許所從受古學者。故不書其名。必云賈侍中說。 稽譔其說。 稽、留止也。稽留而攷之也。譔、專敎也。譔音與詮同。詮、具也。稽攷詮釋。或以說形。或以說音。或以說義。三者之說皆必取諸通人。其不言某人說者、皆根本六藝經傳。務得倉頡史籒造字本意。因形以得其義與音、而不爲穿鑿。 將㠯理羣類。 羣類、謂如許沖所云天地鬼神、山川艸木、鳥獸䖵蟲、襍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閒人事、靡不畢載。皆以文字之說、說其條理也。 解謬誤。 謂說形說音說義有謬誤者皆得解判之也。 曉學者。𨔶神恉。 曉者、明之也。𨔶猶通也。恉者、意也。𨔶神恉者、使學者皆通憭於文字之形之音之義也。神恉者、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叚借神妙之恉也。 分別部居。不相襍廁也。 居當作凥。凡居處字、古用凥。後世乃用居爲之。許從俗也。廁猶置也。分別部居不相襍廁、謂分別爲五百四十部也。周之字書、漢時存者史籒十五篇。其體式大約同後代三倉。許所引史篇三。姚下、匋下、奭下、略如後代倉頡傳、倉頡故。秦之倉頡爰歷博學合爲倉頡篇者、每章十五句。每句四字。訓纂滂熹同之。凡將篇每句七字。急就同之。其體例皆襍取需用之字。以文理編成有韵之句。與後世千字文無異。所謂襍廁也。識字者略識其字。而其形或譌。其音義皆有所未諦。雖有楊雄之倉頡訓纂、杜林之倉頡訓纂倉頡故。而散而釋之。隨字敷演。不得字形之本始、字音字義之所以然。許君以爲音生於義。義箸於形。聖人之造字。有義以有音。有音以有形。學者之識字。必審形以知音。審音以知義。聖人造字實自像形始。故合所有之字。分別其部爲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則曰凡某之屬皆从某。於是形立而音義易明。凡字必有所屬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統攝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若網在綱。如?挈領。討原以納流。執要以說詳。與史籒篇、倉頡篇、凡將篇亂襍無章之體例不可以道里計。顏黃門曰。其書檃桰有條例。剖析窮根原。不信其說、則冥冥不知一㸃一畫有何意焉。此冣爲知許者矣。葢舉一形以統眾形。所謂檃桰有條例也。就形以說音義。所謂剖析窮根源也。是以史篇、三倉、自漢及唐遞至放失。而說文遂嫥行於世。如左公毛公之詩傳春秋傳皆後出。而率循獨永久勿替也。按史游急就篇亦曰。分別部居不襍廁。而其所謂分別者、如姓名爲一部、衣服爲一部飮食爲一部、器用爲一部。急就之例如是。勝於李斯、胡毋敬、趙高、司馬相如、楊雄所作諸篇散無友紀者。故自述曰。急就奇觚與眾異也。然不無待於訓詁。訓詁之法又莫若據形類聚。故同一分別部居而功用殊矣。 萬物咸覩。靡不兼載。 許沖云。天地鬼神、山川艸木、鳥獸䖵蟲、襍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閒人事、靡不畢載。葢史游之書、以物類爲經而字緯之。許君之書、以字部首爲經而物類緯之也。 厥誼不昭。爰朙㠯諭。 誼兼字義字形字音而言。昭、明也。諭、告也。許君之書主就形而爲之說解。其篆文則形也。其說解則先釋其義。若元下云始也、丕下云大也是也。次釋其形。若元下云从一从兀、丕下云从一从不是也。次說其音。若兀爲聲、不爲聲及凡讀若某皆是也。必先說義者、有義而後有形也。音後於形者、審形乃可知音。卽形卽音也。合三者以完一篆。說其義而轉注叚借明矣。說其形而指事象形形聲會意明矣。說其音而形聲叚借愈明矣。一字必兼三者。三者必互相求。萬字皆兼三者。萬字必以三者彼此䢒逪互求。說其義而轉注叚借明者、就一字爲注。合數字則爲轉注。異字同義爲轉注。異義同字則爲叚借。故就本形以說義而本義定。本義旣定而他義之爲借形可知也。故曰說其義而轉注叚借明也。說其形而指事象形形聲會意明者、說其形則某爲指事。某爲象形。某爲獨體之象形。某爲合體。某爲合二字之會意。某爲合二字之形聲。某爲會意兼有形聲。皆可知也。說其聲而形聲叚借愈明者、形聲必用此聲爲形。叚借必用此聲爲義。 其偁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 漢田何以易授丁寛。寛授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孟喜、梁丘賀。喜授白光、翟牧。後漢洼丹、觟陽鴻、任安、范𦫵、楊政皆傳孟氏易。而虞翻自其高祖光至翻、五世皆治孟易。故仲翔孟學爲尤邃。孟易者、許君易學之宗也。 孔氏有古文尙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遷書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縢諸篇多古文說。孔氏者、許書學之宗也。 毛公、趙人也。治詩。爲河閒獻王博士。毛氏者、許學詩之宗也。 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而禮古經五十六卷出壁中。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許不言誰氏者、許禮學無所主也。古謂之禮、唐以後謂之儀禮。不言記者、言禮以該記也。 周官經六篇。王莽時劉歆置博士。古謂之周官經。許、鄭亦謂之周禮。不言誰氏者、許周禮學無所主也。 春秋古經十二篇。左氏傳三十卷。出壁中及張蒼家。左氏者、許春秋學之宗也。 論語不言誰氏者、學無所主也。 孝經亦不言誰氏者、學無所主也。許沖以爲魯國三老所獻。議郞衞宏所校。 以上爲班志之六藝九種。而不言樂者、以禮周官該樂也。偁者、揚也。揚者、舉也。許書內多舉諸經以爲證。以爲明諭厥誼之助。 皆古文也。 此反對上文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籒而言。所謂萬物兼載爰明以諭者、皆合於倉頡古文。不謬於史籒大篆。不言大篆者、言古文以該大篆也。所說之義、皆古文大篆之義。所說之形、皆古文大篆之形。所說之音、皆古文大篆之音。故曰皆古文也。然則所偁六藝、皆以言古文大篆。卽六藝之外所偁載藉。如老子、淮南王、伊尹、韓非、司馬法之類。六藝孟氏孔氏毛氏左氏外所偁諸家。如韓詩、魯詩、公羊春秋之類。亦皆以言古文大篆也。且逐字說之不必有所偁者、無非以言古文大篆之字形字音字義也。上文萬物咸覩、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諭。正謂全書皆發揮古文。言其偁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謂全書中明諭厥誼往往取證於諸經。非謂偁引諸經皆壁中古文本也。易孟氏之非壁中明矣。古書之言古文者有二。一謂壁中經藉。一謂倉頡所製文字。雖命名本相因。而學士當區別。如古文尙書、古文禮、此等猶言古本。非必古本字字皆古籒、今本則絕無古籒字也。且如許書未嘗不用魯詩、公羊傳、今文禮。然則云皆古文者、謂其中所說字形字音字義皆合倉頡史籒。非謂皆用壁中古本明矣。所說字形字音字義皆合倉頡史籒。則周禮保氏所敎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叚借字例之條。大明於天下。俗儒啚夫迷誤不諭者。可昭然共諭矣。 其於所不知。葢闕如也。 此用論語子路篇語。葢闕㬪韵字。凡論語言如。或單字。孛如、躩如是。或重字。申申如、夭夭如是。或㬪韵雙聲字。踧踖如、鞠躬如、葢闕如是。葢、舊音如割。漢書儒林傳曰。疑者丘葢不言。蘇林曰。丘葢者、不言所不知之意也。如淳曰。齊俗以不言所不知爲丘葢。丘葢、荀卿書作區葢。丘區闕三字雙聲。許全書中多箸闕字。有形音義全闕者。有三者中闕其二、闕其一者。分別觀之。書凡言闕者十有四。容有後人增竄者。如單下大也、从吅?、吅亦聲、闕。此謂从?之形不可解也。?从反邑、?从反丮、?从反卪、卯从卪?、沝从二水、灥从三泉皆云闕。謂其音讀缺也。?下直云闕。謂形義音皆缺也。戠下云闕、从戈、从音。謂其義及讀若缺也。

說文解字第一
部一
𠄞部二古文上字。蒙一而次之。短畫在長畫之上。有物在一之上也。其別於二字者、二㒳畫長短均也。各本二篆作丄。非。
部三次示者、示从𠄞。蒙𠄞而次之也。𠄞者、古文上。
部四蒙示有三垂。而以三次之。
部五蒙三而次之。从一毌三也。
部六亦蒙三而次之。
部七蒙王而次之。凡竝之重之而又有屬者、則別爲部。如珏之屬有班𨌥是也。並之重之而無屬、則不別爲部。如?在示部之末是也。
部八文象形。而次此者、爲其列多不過三。
部九蒙上以一毌三。次之以十合一。
部十王王中皆有丨以毌之。故次之以丨。
部十一蒙引而上行之丨也。
部十二蒙中而次之。
部十三蒙艸而次之。
部十四蒙艸而次之。
說文解字第二
部十五仍蒙丨而次之。
部十六蒙小从八、而次之以八。余居八部而所屬有?。葢古本此下有余部。
部十七釆者八之類。皆象分別之形也。故次於此。
部十八蒙八而次之。
部十九蒙半从八牛而次之。
部二十蒙牛而次之。
部二十一蒙牛而次之。
部二十二蒙?从口而次之。
部二十三張口也。故次於此。
部二十四蒙口而次之。
部二十五蒙吅而次之。
部二十六有形不相蒙者、此是也。
部二十七蒙?从止而次之。
部二十八蒙止?二文而次之。
部二十九亦蒙??二文次之。
部三十蒙止而次之。
部三十一蒙止而次之。
部三十二蒙正而次之。
部三十三仍蒙止而次之。
部三十四蒙辵从彳而次之。
部三十五蒙彳而次之。
部三十六蒙廴而次之。兼蒙止。
部三十七蒙彳部彳亍二文而次之。
部三十八仍蒙止而次之。
部三十九牙之形無所蒙。而其爲物齒屬也。故次於此。
部四十仍蒙止而次之。
部四十一仍蒙止。
部四十二遠蒙口而次之。
部四十三蒙品而次之。
部四十四蒙龠从冊而次之。
說文解字第三
部四十五蒙品而次之。
部四十六仍蒙口。
部四十七蒙舌从干而次之。
𧮫部四十八仍蒙口。
部四十九仍蒙口。
部五十仍蒙口。
部五十一仍蒙口。
部五十二蒙句从丩而次之。
部五十三仍蒙口。
部五十四蒙古从十而次於此。
𠦃部五十五蒙十而次之。
部五十六仍蒙口。
部五十七蒙言而次之。
部五十八蒙言而次之。
部五十九蒙言从䇂而次之。
部六十其形下體類䇂而次之。
部六十一蒙丵而次之。
𠬞部六十二蒙菐从?而次之。
𡴂部六十三反?故次之。
部六十四蒙?而次之
部六十五蒙?而次之。
部六十六蒙?而次之。
𦥑部六十七蒙舁从𦥑而次之。
部六十八蒙𦥑而次之。
部六十九蒙𦥑蒙?而次之。
部七十古文革从𦥑、故蒙曰而次於此。
部七十一形無所蒙。以物可爨而次之。
部七十二蒙鬲而次之。
部七十三蒙𦥑而次之。
部七十四義同爪、故次之。
部七十五蒙丮而次之。
部七十六𦥑之形从?、从𠂇也。故蒙𦥑而次之以又𠂇。
𠂇部七十七
部七十八蒙又而次之。
部七十九蒙又而次之。
𦘒部八十蒙又而次之。
部八十一蒙?而次之。
部八十二蒙聿而次之。
部八十三仍蒙又。
部八十四仍蒙又。
部八十五蒙臤从臣而次之。
部八十六仍蒙又。
部八十七蒙殳而次之。
𠘧部八十八蒙殳从𠘧而次之。
部八十九仍蒙又。
部九十仍蒙又。
𠭼部九十一蒙皮而次之。
部九十二仍蒙又。
部九十三蒙攴而次之。
部九十四蒙攴从⺊而次之。
部九十五蒙⺊而次之。
部九十六卦爻之事與⺊相近、故次於此。
部九十七蒙爻而次之。
說文解字第四
𥄎部九十八仍蒙攴而次之。
部九十九蒙𡕥从目而次之。
部一百蒙目而次之。
部一百一蒙目而次之。
部一百二蒙目而次之。
部一百三字形略與目字形相似、故次之。
𦣹部一百四白與自一字。如?與?一字。
部一百五蒙自而次之。
部一百六蒙白部之百字而次之。
部一百七蒙白而次之。
部一百八蒙習从羽而次之。
部一百九羽傅於隹、故次之。
部一百十蒙隹而次之。
部一百十一蒙隹而次之。
𠁥部一百十二蒙萑从𦫳而次之。
𥄕部一百十三蒙𦫳而次之。
部一百十四蒙𦫳而次之。
部一百十五蒙⺸而次之。
部一百十六仍蒙䀠、蒙隹而次之。
部一百十七仍蒙隹。
部一百十八仍蒙隹。
部一百十九鳥與隹同物、故次之。
部一百二十蒙鳥而次之。
𠦒部一百二十一形無所蒙。
部一百二十二上體與𠦒相似、故次之。
部一百二十三形無所蒙。
𢆶部一百二十四蒙幺而次之。
部一百二十五蒙幺而次之。
部一百二十六蒙幺而次之。
部一百二十七形略與幺相似、故次於此。
部一百二十八形無所蒙。仍遠蒙攴也。
𠬪部一百二十九遠蒙爪、蒙又。
𣦼部一百三十蒙𠬪从又。
部一百三十一蒙𣦻从?。
部一百三十二蒙?而次之。
部一百三十三亦蒙?。
部一百三十四蒙冎而次之。
部一百三十五蒙骨从肉而次之。
部一百三十六蒙肉而次之。
部一百三十七不必蒙上。
部一百三十八蒙刀而次之。
部一百三十九蒙刀而次之。
部一百四十蒙㓞从丯而次之。
部一百四十一蒙丯而次之。
部一百四十二首與刀相似、故蒙刀而次之。
說文解字第五
部一百四十三不蒙上。
部一百四十四蒙竹而次之。
部一百四十五蒙箕之足而次之。
部一百四十六遠蒙三篇之?。
部一百四十七蒙左从工而次之。
部一百四十八蒙工而次之。
部一百四十九蒙工而次之。
部一百五十不蒙上。
部一百五十一蒙甘而次之。
部一百五十二蒙甘从口而次之。
部一百五十三不蒙上。
部一百五十四與乃略相似、故次之。
部一百五十五蒙丂而次之。
部一百五十六蒙丂而次之。
部一百五十七蒙丂而次之。
部一百五十八蒙丂而次之。
部一百五十九不蒙上。
部一百六十蒙喜从豈而次之。
部一百六十一蒙豈而次之。
部一百六十二蒙豈从豆而次之。
部一百六十三蒙上、次之以豆。
部一百六十四蒙豆而次之。
部一百六十五蒙豆而次之。
部一百六十六蒙豆而次之。
部一百六十七蒙䖒从虍而次之。
部一百六十八蒙虍而次之。
部一百六十九蒙虎而次之。
部一百七十不蒙上。
𠙴部一百七十一皿之類也。故次之。
部一百七十二蒙?而次之。
部一百七十三蒙皿而次之。
部一百七十四不蒙上。
部一百七十五蒙?而次之。
部一百七十六蒙丹而次之。
部一百七十七丼與丹形似、故次之。
部一百七十八不蒙上。
部一百七十九亦从匕、故次之。
𩚁部一百八十亦从匕、故次之。
部一百八十一蒙?从亼而次之。
部一百八十二蒙亼而次之。
部一百八十三蒙?而次之。
部一百八十四蒙亼而次之。
部一百八十五不蒙上、而首略相似。
部一百八十六略有似缶處。
部一百八十七
部一百八十八不蒙上。以?之小篆作冋。似高之下體。故次之。
𩫏部一百八十九蒙高形相似。
部一百九十蒙高而次之。
部一百九十一蒙高而次之。
𣆪部一百九十二倒亯而次之。
部一百九十三蒙高而次之。
部一百九十四仍蒙入。
部一百九十五蒙㐭而次之。
部一百九十六蒙嗇从來而次之。
部一百九十七蒙來而次之。
部一百九十八蒙麥从夊而次之。
部一百九十九蒙夊而次之。
部二百蒙舛而次之。
部二百一蒙舛而次之。
部二百二事近皮韋、故次之。
部二百三形似?、故次之。
部二百四形似夊、故次之。
部二百五仍蒙舛。
說文解字第六
部二百六
部二百七蒙木而次之。
部二百八蒙木而次之。
部二百九不蒙上。以下十餘部皆以艸木之事而類次。
部二百十不蒙上。
部二百十一不蒙上。
部二百十二蒙倒之而次之。
部二百十三形近之而次之。
𣎵部二百十四不蒙上。
部二百十五
部二百十六
𠂹部二百十七
𠌶部二百十八蒙𠂹而次之。
部二百十九蒙𠌶而次之。
𥝌部二百二十仍蒙木而次之。
部二百二十一蒙𥝌而次之。
部二百二十二仍蒙木。
部二百二十三仍蒙木。
部二百二十四仍蒙木。
部二百二十五蒙束而次之。
部二百二十六蒙束从口而次之。
部二百二十七蒙口而次之。
部二百二十八蒙員从貝而次之。
部二百二十九仍蒙口而次之。
𨛜部二百三十蒙邑而次之。
說文解字第七
部二百三十一
部二百三十二蒙日而次之。
部二百三十三蒙旦而次之。
部二百三十四蒙倝从㫃而次之。
部二百三十五仍蒙日。
部二百三十六蒙日。
部二百三十七月者日之類也。故次之。
部二百三十八蒙月而次之。
部二百三十九蒙月而次之。
部二百四十蒙朙从囧而次之。
部二百四十一蒙月而次之。
部二百四十二蒙夕而次之。
部二百四十三不蒙上。
𢎘部二百四十四不蒙上。
𣎺部二百四十五蒙?而次之。
𠧪部二百四十六不蒙上。
部二百四十七不蒙上。
部二百四十八不蒙上。遠蒙木也。
部二百四十九亦遠蒙木。
部二百五十蒙片而次之。
部二百五十一不蒙上。
部二百五十二克之類也。故次之。
部二百五十三不蒙上。
部二百五十四蒙禾而次之。
部二百五十五蒙禾而次之。
部二百五十六蒙黍而次之。
部二百五十七禾之類也。故次之。
部二百五十八蒙米而次之。
部二百五十九蒙毇从臼而次之。
部二百六十形似曰、故次之。
𣎳部二百六十一不蒙上。
𣏟部二百六十二蒙木而次之。
部二百六十三蒙林而次之。
部二百六十四不蒙上。
部二百六十五不蒙上。
部二百六十六不蒙上。
部二百六十七不蒙上。
部二百六十八蒙瓜而次之。
部二百六十九不蒙上。
部二百七十蒙宀而次之。
部二百七十一蒙宫从吕而次之。
部二百七十二蒙宀而次之。
部二百七十三蒙宀而次之。
部二百七十四蒙㝱从?而次之。
部二百七十五不蒙上。
𠔼部二百七十六蒙冂而次之。
部二百七十七蒙𠔼而次之。
部二百七十八蒙冂而次之。
部二百七十九蒙冂而次之。
部二百八十蒙冂而次之。
部二百八十一蒙冂而次之。
巿部二百八十二蒙巾而次之。
部二百八十三蒙巾而次之。
部二百八十四蒙帛从白而次之。
部二百八十五蒙巾而次之。
部二百八十六蒙㡀而次之。
說文解字第八
部二百八十七不蒙上。
𠤎部二百八十八倒?而次之。
部二百八十九反?而次之。
部二百九十並?而次之。
部二百九十一反?而次之。
部二百九十二二?相背而次之。
部二百九十三蒙北而次之。
部二百九十四从三人、故次之。
𡈼部二百九十五蒙人而次之。
部二百九十六蒙壬而次之。
部二百九十七仍蒙人。
部二百九十八蒙人而次之。
部二百九十九反身也。故次之。
部三百衣从二人也。故次之。近篆衣者多失其形。
部三百一蒙衣而次之。
部三百二蒙人而次之。
部三百三蒙老从毛而次之。
部三百四蒙毛而次之。
部三百五象人臥、故次之。
部三百六蒙尸而次之。
部三百七蒙毛、蒙尸而次之。
部三百八蒙尸而次之。
部三百九蒙𡳐从舟而次之。
部三百十蒙舟而次之。
部三百十一仍蒙人。
部三百十二蒙儿而次之。
部三百十三蒙儿而次之。
部三百十四蒙儿而次之。
𠑹部三百十五蒙儿而次之。
部三百十六蒙儿而次之。
禿部三百十七蒙儿而次之。
部三百十八蒙儿而次之。
部三百十九蒙見而次之。
部三百二十仍蒙儿。
部三百二十一蒙欠而次之。
部三百二十二蒙欠而次之。
部三百二十三反欠、故次之。
說文解字第九
部三百二十四蒙儿而次之。
𦣻部三百二十五蒙?从𦣻而次之。
部三百二十六蒙𦣻而次之。
部三百二十七形似雝蔽其面。故次於此。
部三百二十八蒙頁而次之。
𥄉部三百二十九倒首、故次之。
部三百三十蒙?而次之。
部三百三十一蒙須从彡而次之。
部三百三十二蒙彡而次之。
部三百三十三蒙彣从文而次之。
部三百三十四蒙彡而次之。
部三百三十五不蒙上。
部三百三十六反后、故次之。
部三百三十七形似后而次之。
部三百三十八蒙卮从卪而次之。
部三百三十九蒙卪而次之。
部三百四十蒙卪而次之。
𡖉部三百四十一蒙卪而次之。
部三百四十二蒙卪而次之。
部三百四十三不蒙上。
部三百四十四蒙勹而次之。
部三百四十五蒙勹而次之。
部三百四十六不蒙上。
部三百四十七蒙鬼頭而次之。
部三百四十八蒙鬼从厶而次之。
部三百四十九蒙鬼而次之。
部三百五十蒙嵬从山而次之。
部三百五十一蒙山而次之。
部三百五十二蒙山而次之。
广部三百五十三
部三百五十四蒙屵、广从厂而次之。
部三百五十五蒙厂部仄而次之。
部三百五十六蒙厂部厃而次之。
部三百五十七蒙厂而次之。
部三百五十八不蒙上。
部三百五十九
部三百六十不蒙上。
部三百六十一不蒙上。
部三百六十二不蒙上。
部三百六十三豕之類也。故次之。
部三百六十四蒙?从彑而次之。
𢄉部三百六十五蒙?而次之。
部三百六十六足似豕、故次之。
𤉡部三百六十七足似豕、故次之。
部三百六十八亦四足、故次之。
部三百六十九亦四足、故次之。
說文解字第十
部三百七十亦四足、故次之。
𢊁部三百七十一亦四足、故次之。
鹿部三百七十二頭似𢊁、故次之。
部三百七十三蒙鹿而次之。
部三百七十四足似鹿而次之。
部三百七十五字形似㲋而次之。
部三百七十六足似免而次之。
部三百七十七形不蒙上。皆四足類也。故次之。
部三百七十八蒙犬而次之。
部三百七十九亦四足類、故次之。
部三百八十足似鹿。仍蒙鹿而次之。
部三百八十一蒙能而次之。
部三百八十二蒙熊从火而次之。
部三百八十三蒙火而次之。
部三百八十四蒙炎而次之。
部三百八十五蒙黑从古文囱而次之。
部三百八十六仍蒙火。
部三百八十七仍蒙火。
部三百八十八仍蒙火。
部三百八十九蒙赤从大而次之。
部三百九十蒙大而次之。
部三百九十一蒙大而次之。
部三百九十二蒙大而次之。
部三百九十三蒙大而次之。
𡯁部三百九十四蒙大而次之。
部三百九十五蒙大而次之。
部三百九十六蒙壺而次之。
部三百九十七蒙大而次之。
部三百九十八蒙大而次之。
部三百九十九蒙大而次之。
部四百蒙大而次之。
部四百一蒙大而次之。
部四百二大之異體也。故次之。
部四百三蒙大而次之。
部四百四蒙大而次之。
部四百五蒙立而次之。
𦥓部四百六不蒙上。
部四百七蒙𦥓而次之。
部四百八蒙思从心而次之。
部四百九蒙心而次之。
說文解字第十一
部四百十不蒙上。
部四百十一蒙水而次之。
部四百十二蒙沝部涉而次之。
𡿨部四百十三以下十部皆水之類也。
部四百十四蒙𡿨而次之。
部四百十五蒙𡿨而次之。
部四百十六蒙川而次之。
部四百十七蒙泉而次之。
部四百十八蒙水而次之。
𠂢部四百十九蒙永而次之。
𠔌部四百二十仍蒙水。
部四百二十一水所成也。故次之。
部四百二十二水之自天者也。故次之。
部四百二十三蒙雨而次之。
部四百二十四水中物也。故次之。
𩺰部四百二十五蒙魚而次之。
部四百二十六尾似魚、故次之。
部四百二十七魚類也。故次之。
部四百二十八蒙龍象飛形而次之。
部四百二十九蒙飛而次之。
部四百三十蒙飛而次之。
說文解字第十二
𠃉部四百三十一以下四部蒙飛。皆言鳥事。
部四百三十二
部四百三十三
西部四百三十四
部四百三十五蒙?而次之。
部四百三十六蒙鹵而次之。
部四百三十七不蒙上。
部四百三十八蒙戸而次之。
部四百三十九形似戸而次之。
𦣝部四百四十
部四百四十一
𠦬部四百四十二以上皆人體事。故類次之。
部四百四十三
部四百四十四蒙女而次之。
部四百四十五
丿部四百四十六
𠂆部四百四十七
部四百四十八反厂而次之。
部四百四十九蒙?而次之。
部四百五十蒙氏而次之。
部四百五十一
部四百五十二蒙戈而次之。
部四百五十三蒙戈而次之。
部四百五十四
部四百五十五
部四百五十六
部四百五十七蒙?而次之。
部四百五十八蒙?而次之。
部四百五十九形似?而次之。
部四百六十
部四百六十一
部四百六十二
部四百六十三
部四百六十四
部四百六十五蒙弓而次之。
部四百六十六
說文解字第十三
部四百六十七蒙系从糸而次之。
部四百六十八蒙糸而次之。
部四百六十九
部四百七十
部四百七十一
部四百七十二
部四百七十三
部四百七十四
部四百七十五蒙虫而次之。
部四百七十六蒙它而次之。
部四百七十七蒙它而次之。
部四百七十八蒙黽下體之形而次之。
部四百七十九不蒙上。
部四百八十蒙二而次之。
部四百八十一蒙土而次之。
部四百八十二蒙土而次之。
部四百八十三蒙土而次之。
部四百八十四里从田、故次之。
部四百八十五蒙田而次之。
部四百八十六蒙田而次之。
部四百八十七蒙田而次之。
部四百八十八蒙男从力而次之。
部四百八十九蒙力而次之。
說文解字第十四
部四百九十不蒙上。
部四百九十一不蒙上。
部四百九十二不蒙上。
部四百九十三不蒙上。
部四百九十四蒙几而次之。
部四百九十五不蒙上。
部四百九十六不蒙上。
部四百九十七不蒙上。
部四百九十八不蒙上。自勺至此皆器物也。
𠂤部四百九十九不蒙上。
𨸏部五百蒙𠂤而次之。
𨺅部五百一蒙𨸏而次之。
部五百二不蒙上。
部五百三不蒙上。
部五百四略似四而次之。
部五百五略似宁而次之。
部五百六略似叕而次之。
部五百七四之類也。故次之。
部五百八五之類也。故次之。
部五百九
部五百十
部五百十一蒙九而次之。
部五百十二蒙禸而次之。
部五百十三不蒙上。
部五百十四十干爲類。
部五百十五
部五百十六
部五百十七
部五百十八
部五百十九似己而次之。
部五百二十
部五百二十一
部五百二十二蒙辛而次之。
部五百二十三
部五百二十四
部五百二十五以下十二支爲類。
部五百二十六蒙子而次之。
部五百二十七蒙子而次之。
𠫓部五百二十八蒙子而次之。
部五百二十九
部五百三十
部五百三十一
部五百三十二
部五百三十三
部五百三十四
部五百三十五
部五百三十六
部五百三十七
部五百三十八蒙酉而次之。
部五百三十九
部五百四十

說文解字第十五卷

受業黟縣胡積城校字